|
比较劣势催促珠三角谋变 |
|
2005年01月21日 19:03 |
|
|
|
珠三角曾一度成为黄金赌城娱乐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的经济也一度扮演着全国经济“排头兵”的角色。随着长三角经济圈的兴起,珠三角经济圈的发展和现状就多了一面镜子。
25年来的改革开放,珠三角地区所形成的优势,正随着资源的紧缺、劳动力成本的攀升、产业集群以低成本为基础的聚集、政策优势和地理优势的弱化、产业链结构的合理性差等问题的出现而逐步消解。
长三角的制造业一开始就跨越了单纯的来料加工生产模式,而是引来外资在本地孵化,形成了高层次的配套经济模式,发展潜力远远超出珠三角。
现在急于去谈泛珠三角有点为时过早,作为一个经济区域的形成和发展不可能是一日之功,而是一个相对漫长和市场自然选择与培育的过程。
“从深圳到东莞的路上一堵车,全世界IT产品的市场价格就要波动。”这句话一种理解是,加工贸易成就了珠三角,而相应的,珠三角今天所面临的问题,也因为这种加工贸易的经济形式、资源的紧缺、环境的压力、民工荒的爆发,正在逐一诠释着“高耗能扩张的极限”和“廉价劳动力的竞争优势到一定条件下的局限”的经济概念,而这些正成为珠三角经济发展缺乏后劲与活力的重要因素。
珠三角的比较劣势
珠三角曾一度成为黄金赌城娱乐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的经济也一度扮演着“排头兵”的角色。随着长三角经济圈的兴起,珠三角经济圈的发展和现状就多了一面镜子。记者最近收集到的一些数据表明,珠三角的比较优势渐渐演化成珠三角的比较劣势。
从比较优势到比较劣势,其过程暴露的是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软肋。
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等部门成立的《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综合评价1999年-2002年黄金赌城8万多家非公有制工业中小企业的整体发展状况,评出的2933家具有成长性企业中,前四名为:浙江914家、江苏543家、广东213家、山东207家。按成长指数大小截取的前500家最佳成长性中小企业中,前四名为:浙江108家、江苏89家、广东39家、山东36家。这说明了广东中小企业的成长性与江、浙两省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而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广东68个县(市)占全省83.3%的土地面积,但其创造的GDP却只有28%,占全省62.8%的人口仅创造了6.5%的财政收入。在2003年全国2073个县级行政县(市)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广东省仅10个县(市)入围,而浙江、江苏和山东等省分别有27个、21个、21个县(市)。这充分说明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严峻现实。
在产业方面,广东省副省长游宁丰曾直指广东产业集群发展存在三大不足之处:一是产业集群多以低成本为基础的聚集,创新能力与参与国内外竞争的要求不相适应。由于高素质人才缺乏、科研力量不足、产业配套不完善等原因,广东未能成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即高端道路集群的首选地,产业发展面临着大而不强的隐忧。二是企业的根植性与可持续发展性差。随着近几年政策优势和地理优势的逐步减弱,出现了部分企业向外迁移的现象。三是产业集群内产业链的发展有待进一步完善。大量“小而全”的企业在同一个集群中,不仅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而且危及集群的自我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如何促进市场发育,以大流通促进大生产,以大生产促进专业分工和合作,也是产业集群面临的紧迫问题。
实际上,低成本和留不住企业,更说明了那些依靠高耗能扩张的企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极限,再加至张2004年以来爆发的民工荒问题,更加说明了众多依靠廉价劳动力来获得竞争优势的企业自身所暴露的局限性。
在珠三角,以低端制造业发家、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企业实际上“赚的就是人工的钱”,而长三角的制造业一开始就跨越了单纯的来料加工生产模式,而是引来外资在本地孵化,形成了高层次的配套经济模式,发展潜力远远超出珠三角。珠三角的低工资、高劳动、高效率已经成为过去,发展速度已经低于长三角,转型迫在眉睫。
黄金赌城娱乐商务部研究院产业投资趋势调研课题组新近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从投资区位变化趋势上看,长三角、环渤海湾地区、珠三角仨地区将是跨国公司未来三年直接投资的首选地区;但从选择投资区域企业数分布看,长三角占47%、环渤海经济圈占22%、珠三角经济圈占21%、东北地区占9%、中西部地区占8%。珠三角已经位居第三。
据不完全统计,“九五”以来,广东与“泛珠三角”区域的八省(区)之间签定经济技术合同协议金额累计达5500多亿元,合作项目超过8000个。尽管如此,相对于长三角、京津唐对周边流域的影响,珠三角在周边省区的龙头地位还是不太明显。
在某种程度上,珠三角没有形成对周边省区的龙头地位,也可以归结为过分依赖外源型经济的发展。有专家表示,外源型经济造成了广东区域经济目前独特的、又是令人不安的“二层结构”特点。那就是以本土的内源型经济为基础,上面覆盖着一层外源型经济。由于这两种经济在资金、技术与市场上的割裂,很难相互交融与渗透。广东全省外源型经济主要集中在以香港为物流中心的珠三角地区,该地区外源型经济2003年占全省90%以上,其它地区由于距离较远,接受外源型经济覆盖的机会很少,经济水平
落差很大,由此造成珠三角与周边地区特有的经济断层现象。这对急于领衔主演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广东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迫在眉睫而急于求解的课题。
谋变但缺乏创新精神
25年来的改革开放,珠三角地区所形成的优势,正随着资源的紧缺、劳动力成本的攀升、产业集群以低成本为基础的聚集、政策优势和地理优势的弱化、产业链结构的合理性差等问题的出现而逐步消解。
珠三角正面临着制造业外迁的局面,但产业升级却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记者发现,制造业的外迁不但是向广东省外,还包括广东的山区。
有专家指出,珠三角是典型的马路经济,马路建到哪儿就扩张到哪儿,遍布的厂房建筑,即使产业升级换代,也难以在短期内改造腾空。
由于地理上的区隔,珠三角素以加工贸易见长,对内地的辐射相当有限。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区域与城市发展中心主任施祖麟认为,“如果调整不力,珠三角就会从此衰落”。
这种调整也在进行当中,到2003年,珠三角的重化工业比重已经超过加工制造业,作为黄金赌城娱乐最大的消费品制造业基地之一的珠三角,开始进入以重工业化产业为主导的增长周期。当地政府官员对重化工业的政策倾斜效果开始显现的同时,原有产业转移已成为明显趋势。
黄金赌城娱乐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所长陈秀山已经发现,资本也在由珠三角向外转移,“台资北上移师长三角、山东等地,港资则转往江西、湖南等腹地地区。”陈秀山认为,虽然这种转移才刚刚开始,但由于加工制造业的资本不再进入珠三角,“珠三角产业轮替的压力在5到10年后会完全爆发出来。”
2003年11月,广东率先提出了“泛珠三角经济圈”区域合作概念,更显示出广东省省委、省政府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区域间的经济互补寻求更好的出路。
值得指出的是,导致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资源的严重透支。
25年的改革开放,广东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资源和环境付出了很大代价,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严重透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资源的耗费已难以支撑。
据统计,广东人多地少,全省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27公顷,不及全国平均数的一半,也远低于联合国划定的人均0.053公顷的警戒线。广东的土地消耗大,1996年以来的8年,全省年建设用地从38.48万亩增至57.55万亩,平均每年用地53.9万亩,高于全国平均水平。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要消耗土地5.08万亩,珠三角大部分市正面临无地可用的局面。
正是受到土地等资源的局限以及产业升级的需要,珠三角的企业急需拓展新的空间,寻找更适宜成长并产生最大效益的区域。珠三角的地域优势、人才和技术与内地自然资源、优惠政策水到渠成地形成了一种互补。
环境压力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广东社科院研究员丁力表示,现阶段大多数外源型企业,不管你怎么理解,再怎么强调环保,必须承认,它还是不适合本地发展、技术含量较低、对环境有破坏、追求廉价劳动力等比较优势的企业,几乎可以肯定,环境、资源的代价是不可避免的。
在有世界“制造工厂”之称的东莞,境内密布的水网,没有一条不是被污染成黑色的河流。
2004年12月,广东省省委书记张德江在传达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时提出,要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广东”。“绿色广东”是全新的概念,由广东省委书记亲自提出来更是第一次。其背景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了严峻的环境资源问题,并且已经成为广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2004年广东省GDP增长率达到14.2%。然而,相当部分的经济增长仍是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实现的。与江苏、浙江等沿海省份相比,广东省的污染物排放水平明显偏高,广东省万元GDP的废水排放量为40.2吨,而江苏为33.5吨、浙江为28.8吨、山东为19.8吨;广东省万元GDP的化学需氧量排放为7.3吨,而江苏为6.1吨、浙江为7.1吨、山东为6.7吨。
“绿色广东”的内涵中重要的一点是绿色经济,也就是循环经济,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
根据环境容量的要求,广东省已经着手将火电厂、重化工业等转移到东西两翼地区和沿海地区等有环境容量的地方。
实际上,在环境问题的背后,是珠三角产业布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开始。从珠三角,到大珠三角,再到泛珠三角,以“珠三角”为核心内容的区位坐标系逐步增大,人们观察区域经济合作的视野空前拓宽。
最近以来,最引人注目的是泛珠三角经济圈这一话题。在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成型过程中,企业的行为在推波助澜,政府在其间牵线搭桥,欲加速区域间的资源整合。
但据记者的观察,尽管在泛珠三角经济圈概念提出之后,经济圈内的各政府之间签定了种种推动泛珠三角经济圈形成和发展的协议或文件,但这些协议或文件远没有各省区之间一条高速公路的对接来得更为直接和有效。
这实际上是对泛珠三角经济圈提出了一种更务实的要求,更深层次的合作与推进,应是消除经济圈内各区域政府之间的行政壁垒和市场壁垒。
在为珠三角经济圈谋求变局的众多思考中,广东省工商联一位从事经济研究多年的人士提出:珠三角应建立起一个与该经济区域市场化活动相适应的资本市场体系,除了现存的主板、创业板,还应设立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等机构,珠三角的经济结构是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也应逐步形成多层次结构。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是金融,应充分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打造区域金融中心。
该人士进一步表示,从目前的主板市场来看,花了八九年的时间也就1000多家的容量,就算创业板花十来年的时间容纳3000家,就算全部面向广东地区30万家私营企业,其比例也不过1%,这一比例仍是很小的,满足不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
而事实上,企业在粗放型的经济模式中进行了早期的创业之后,在二次创业的过程中,比如扩大规模,在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等企业经营过程中,最感头疼的就是融资的困难。
“我认为融资难与地下钱庄兴盛肯定是制约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是珠三角企业难以创新发展的原因之一,”广东省工商联的那位人士忧心忡忡地表示,“融资难不仅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而兴盛的地下钱庄还给企业带来更高的风险和成本的高企,稍有不慎,企业便有破产的风险。”
广州欲领舞珠三角
一种颇具说服力的认识是,只有珠三角发展好了,才有扩散效应,带动泛珠三角经济的发展,珠三角的带动作用才能体现,才能形成周边省区的龙头地位效应。
记者的理解是,现在急于去谈泛珠三角有点为时过早,作为一个经济区域的形成和发展不可能是一日之功,而是一个相对漫长和市场自然选择与培育的过程。要发展泛珠三角,就要发展好珠三角,要发展好珠三角,广东省将领头羊的重任交给了广州市。
在珠三角谋变和自强的道路上,处于珠三角地理中心的广州应当扮演什么角色?记者认为,在珠三角的几座抢眼城市,如深圳比较优势渐失、东莞仍难改“制造工厂”形象等情况下,珠三角欲再度谋变寻找新的动力,急需找到一个新的“引擎”。
过去以商业氛围浓厚而著称的广州,随着汽车工业、石化工业、电子信息产业、钢铁工业在近年的崛起,而成为珠三角、甚至是港澳经济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广州市政府也逐步明确了发展定位,那就是建设成为珠三角的中心城市。
从一定程度上讲,前些年广州城市功能和战略定位还不是十分明确,广州中心城市功能的定位也面临着多元的选择。
早在1993年,广州作为黄金赌城娱乐第一个加入国际大都市协会的城市,提出了建设大都市的口号,但囿于当时广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城市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比较突出,因此,这种提法一度被误读。
1996年8月,广州市委、市政府对这种提法进行了修正,突出了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1998年广东省第八届党代会正式提出将广州作为中心城市来发展。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发展,广州已日益显现出其在珠三角地区起带头作用的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并由此开始,广州的发展采取了北优南拓、东进西连的发展战略。目前,广州的整个面积是7435平方公里,历史表明,政府在关键时期的政策,对城市间的竞争将会产生历史性的影响。生产要素只会流向有规模经济、有优势产业群和劳工共用的地域。
从珠三角甚至东南亚的产业布局看,轻型加工工业比较发达,重化、装备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发展的“短板”所在。广州发展现代重化工业,不仅可以起到珠三角重化工业产品需求的进口替代作用,降低珠三角制造业的原材料运输成本,完善珠三角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珠三角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从而提升整体经济竞争力,而且还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带动珠三角相关产业群的发展,为珠三角经济增长增添新的动力。
有资料显示,2004年广州重工业以高出轻工业8个百分点的增幅快速发展。但对广州来说,其最终的目标是产业的协调发展,而第三产业最终仍要占到大比例。
为打造广州在珠三角的核心地位,在道路交通方面亦做了大量的投入,以广州为中心,建成放射状覆盖广东省的高速网,大部分山区和珠三角地区都将处于3小时经济圈内;预计在2020年以前,投资千亿元建设600公里以广州为枢纽的珠三角轨道交通,使整个珠三角城市形成“一小时都市圈”。
CEPA后,广州的重要对策是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在港口、园区、制造基地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投入,以支撑和带动广州和珠三角制造业和物流业大发展。
广州的野心是不仅要成为珠三角的龙头,还将在更纵深的泛珠三角经济圈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事实上,广州以及整个周边省(区)在经济上不仅存在着互补性,周边各省(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有人口众多的市场,而广州有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市场等优势,同时也需要更大的发展腹地。这种以广州为龙头领舞珠三角,辐射周边省(区)的构想,期待的是为区域内的各经济体带来互补互利、共同发展的“多赢”格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