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理论·评述 | 综合报道 | 东北振兴 | 西部大开发 | 中部崛起 | 东部新跨越 | 图片中心
 
(西部大开发)西北人的生态观:"开发"不是"开挖"

2005年04月19日 21:22
崔军强 姜雪城
    3月的陕北,树还没有泛绿,但从飞机上鸟瞰,黄土地已被一眼望不到边的褐色林木覆盖。当地人都知道,在这个季节,能看到成片褐色的地方,正是生态保护得最好的地方。

    从陕北到南疆,从贺兰山到青海湖畔的群山,大西北的褐色已不再像从前那样难得一见。“饭都吃不上了,奢谈生态岂不等于自杀?”几年前西北某省一位地方官员曾向记者这样抱怨。然而今年春天再赴西北采访,我们总能听到同样的心声:西部大开发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绝不能搞成“西部大开挖”!

    陕北高原蕴藏着一个世界级的能源宝库,石油、天然气、煤炭储量相当可观。但只要是向地下取宝,必然会破坏地表环境。“如果只开挖不保护,这个宝库迟早会变成包袱。”陕西省靖边县林业局局长高玉川这番话,道出了当地政府的忧患意识。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陕北的煤矿越建越多,公路越修越长,项目占地面积越来越大,但由于采取种草植树、退耕还林等措施,生态一直在持续好转。2800公里油气运输管道沿线被破坏的植被,也基本得到恢复。

    高玉川告诉记者,过去的靖边县10天里有8天是风沙天气,穿越沙漠的公路也常被流沙阻断,但从1999年至今还没出现过沙尘暴天气。2001年以后,靖边的平均年降水量提高了100毫米,小气候明显改善。根据政府制定的规划,今年底靖边还将消灭所有的荒山。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中,生态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用词之一。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区等六大生态工程陆续实施,在大西北掀起了一股“生态热”。在各省区的统计报表上,经常出现上千万亩的生态保护面积。即使是地域最小的宁夏,近5年来人工造林、天然草原围栏面积也都超过了1000万亩。

    青海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为了涵养水源,青海省决定,“三江源”地区不发展规模工业,不破坏生态,不过度放牧,并在果洛、玉树两个自治州的8个县实行生态移民工程,其中黄河源头的玛多县扎陵湖乡还被列为整体搬迁、永久性禁牧的试点。投资75亿元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也将在年内正式启动。

    在生态极差地区实行禁牧,在生态较好地区实行休牧、轮牧,内蒙古在保护生态建设中并没有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既要保护牧民利益,也要保护生态环境,内蒙古为此推行了按草场生产力测定牲畜头数的划畜平衡制度。内蒙古森林面积位居全国第一,每年新增人工造林面积占全国十分之一,“树进沙退”的现象并不鲜见。林业部门的监测结果表明,内蒙古土地沙漠化扩展速度已由6年前的0.87%下降到现在的0.25%,属于正常波动范围。科尔沁和毛乌素两大沙地的森林覆盖率分别提高到20%和15%,乌兰布和沙漠每年向黄河的输沙量下降了4000万吨。

    在新疆,一度河床朝天的塔里木河水面重现,而且越流越远。在甘肃,清澈的黑河水重新流进胡杨遍地的额济纳绿洲。尝尽生态恶劣之苦的西北人已开始编织山川秀美的梦想,这是记者在西北采访一个月最深刻的感受。
来源:新华网
 

关于我们 内容宣言 网站大事记 网站攻略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黄金赌城娱乐经济网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