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大开发--跨过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
|
2005年04月22日 12:57 |
|
姜雪城 崔军强 |
|
从2004年起,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农民遇到农业技术难题,当地农业技术人员又无法解决时,他们只要通过市农技推广中心的远程农业专家可视系统,便可以直接向远在500多公
里外的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专家“面对面”咨询。这种全新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当前农业科技推广中普遍存在的“最后一公里”即“入户难”问题。
尴尬遭遇催生创新灵感
杨凌是黄金赌城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区内拥有众多全国一流的农业专家。2000年,在西安做生意的贾建军和田建生受一位农民朋友委托,前去杨凌示范区求解一道农业技术难题。原以为是件很简单的事,结果却处处碰壁。先是不知道应该找谁,好不容易见着了专家,专业又不对。东奔西跑折腾了七八天,问题才得到解决。
正是这次尴尬的遭遇,让贾建军和田建生深切体会到农民求取农业科技的艰辛,也让这两位精明的生意人发现了其中潜藏的巨大商机。在随后的日子里,他们还惊喜地发现,一方面,农民和涉农企业在苦等先进农业技术;另一方面,众多农业专家正在为各自辛辛苦苦研发的科技成果找不到出路而发愁。经过一年多的考察论证,贾建军和田建生大胆地做出决定:投资农业科技推广事业。2001年秋天,一个以农业技术咨询为主业的民营技术推广公司——乾兴公司在杨凌示范区正式成立。公司以杨凌示范区农业专家为依托,专门提供农业技术咨询和培训、优良品种引进、项目规划和农产品营销等服务。
公司搭台,专家唱戏,客户买票
有人形象地把乾兴公司的做法概括为“公司搭台,专家唱戏,客户买票”。其实,乾兴公司扮演的正是农业技术市场发育中最关键的技术经纪人角色。经这个技术经纪人的撮合,众多农业经营者通过这个技术经纪人获得了最需要的农业实用技术,杨凌示范区50位农业专家的智力劳动找到了市场,而乾兴公司也因此开辟出一条与众不同的生财之道。
这种市场化的科技推广新模式,消除了传统技术供给的单一性与经营者需求多样化的矛盾。传统体制下的技术推广是以产定销,有什么就推广什么;而“乾兴模式”是以销定产,公司根据客户需求组织专家提供相应的服务,如果一项业务涉及多个学科,则由公司指派权威专家,组成专家组共同会诊。在过去的3年多时间里,乾兴公司以各种方式接待农业技术咨询3.2万多人次,其中农户占到了六成以上。公司的服务触角已经伸及陕西、甘肃、宁夏、河北、山东等10多个省区。根据抽样调查,年辐射带动效益超过了10亿元。公司旗下的专家通过向客户提供服务,累计从公司支取报酬20多万元。而公司的经营也开始从亏损转向略有盈余。
远隔千里,如同面授
2003年11月,乾兴公司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出一套远程农业专家可视系统,配有视频设备的接收终端就设立在客户的办公室或者家中。这种新颖的推广手段,使得技术咨询如同面授。农业科技推广突破时空限制,服务质量显著提高,成本成倍降低,困扰多年的农业科技“入户难”问题迎刃而解。
杨凌示范区李台乡农民郑换郎,经营着三座温棚的礼品西瓜,年收入达2万多元。他高兴地说,“远程农业专家可视系统,把技术种到俺们的温棚里来了。”去年10月,郑换郎种的西瓜得了一种怪病,他将病叶放到村里安装的接收端口摄像头前,公司的专家仅用了几分钟时间,便对症开了药方。
据介绍,过去请一个专家从杨凌到宁夏中卫市提供一次技术服务,服务费加上交通、食宿等费用,一般需要支付1500元左右。乾兴公司开发的远程农业专家可视系统不管终端的受益农户有多少,每个端口全年的服务费只收5000元,如果接受服务的农户越多,户均成本就越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程建国说,以科技下乡为主要形式的技术推广,每年只有两三次,而农民对技术的需求却贯穿一年四季。现代网络技术在专家和农民间开辟了一条便捷、高效的服务通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