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港与厦门港同处厦门湾,以前是两岸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有的只是暗地里拼低价、抢客户;如今双方走动频繁,并确立了共建组合港、实行港政统一管理的目标。”招商局漳州开发区总经理吴斌介绍说。
这一合作,使得闽南金三角积极谋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又迈出扎实的一步。
面临“成长的烦恼”
闽南金三角指福建省讲闽南方言的厦门、泉州、漳州三个城市所覆盖的区域,人口1400多万,目前经济总量占全省逾4成。
由于长期以来受行政区划的影响,闽南金三角各顾各自我发展,缺乏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和必要的分工协作,城镇规模偏小、协作关系较弱、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区域整体发展态势难以形成。专家警告说,面对长三角、珠三角的崛起,闽南金三角已落后甚远;如果不能形成整体竞争力,将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厦门市发展计划部门负责人郑栅洁介绍说,厦门已形成跨国公司总部的“洼地”聚集效应,而产业链自然形成的关联企业要求进入的冲动也十分强烈,但因岛内土地紧缺,近两年约有40%的项目无法承接。
而城市之间的竞争,也使闽南金三角在一定程度上陷入资源分割和重复建设的怪圈。更令人忧虑的是,厦泉漳三市都凭借丰富的港口资源各自为战、你争我夺。厦门港是国家的主枢纽港和集装箱运输干线港,厦门市的发展战略就是以港立市、建设现代化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泉州也提出以港兴市,立志建成国际化综合性大港;漳州市则提出建设生态工贸港口城市。
市场推动区域融合
泉州恒安集团最近决定把其销售和研发总部迁至厦门。这个拥有20多亿元固定资产企业的加盟,说明厦门几年来着力构筑的总部经济带,不仅对戴尔这样的跨国企业、也对其周边的民企精英产生了深深的吸引力。
2003年1月,在厦门做大做强的台资企业――厦门灿坤公司在漳州角美镇的新厂建成投产,年产值突破40亿元,安排就业岗位近2万个。这是漳州市近几年坚持“承接厦门经济结构调整工业转移”战略的得意之作。
事实证明,行政区隔阻挡不了市场规律下的经济融合。据统计,目前厦门市商品住宅有1/3购买者为泉州人,大量泉州商贸公司在厦门注册,泉州85%的出口贸易通过厦门口岸实现。此外,近年来泉州市已有20家生产服务企业转移到漳州,总投资额近5亿元。
就对外经贸而言,厦泉漳早已超越地域竞争,形成非常紧密的联系和良好的分工协作。厦门企业在国际市场开拓、产品研发设计、结算汇兑等方面掌握优势,往往是通过参股、控股、委托加工等方式联系周边地市。而周边地区的企业则逐步把营销中心向厦门转移,把出口贸易放在厦门。
厦门市副市长潘世建认为,从历史、文化、经济发展过程来看,厦泉漳三个城市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所欠缺的只是一个合作平台。以厦泉漳为主体的闽南城市群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面向台湾海峡,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区位优势。近几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城镇的拓展,并逐步连为一体,相互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为区域合作提供了巨大潜能和广阔空间。 厦泉漳三市逐步看清这样一个事实:上个世纪90年代黄金赌城经济呈现出来的城市竞争格局,如今正在让位于区域协作与竞争。闽南金三角只有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形成城市走廊产业的调整、分工与协作,才能提高三市的综合竞争力。
“城市发展走廊”呼之欲出
漳州市角美镇位于九龙江入海口,东接厦门市海沧区,是国家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和“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今年初,角美镇空间发展概念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这也是厦泉漳三市开展“城市联盟”所取得的一个成果。
根据新的规划,角美镇的城市主导功能定位为区域制造业基地及重大基础设施服务基地,以主动承接厦门的辐射,引进外来资本,形成制造业基地;同时在垃圾回收处理、污水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与厦门实现共建共享。
2004年7月,在福建省建设厅的推动下,厦泉漳城市联盟第一次联席会议在厦门召开,并签订《厦泉漳城市联盟宣言》,确定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着手,突破行政区划,加快厦泉漳中心城市和周边经济带发展,实现闽南三角经济一体化。目前三市已在规划、人居、交通、港口、旅游、海洋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对接与合作。按照规划,厦泉漳城市发展走廊定义在三市沿海长150公里、宽150公里的连接带,形成若干城镇密集群和都市连绵区。
专家认为,随着闽南三角地区基础设施的共享、产业互补的实现,这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必将大大增强,并在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强闽台经济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