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理论·评述 | 综合报道 | 东北振兴 | 西部大开发 | 中部崛起 | 东部新跨越 | 图片中心
 
宏观调控下的地区经济:中部崛起期待政策激励

2004年12月30日
王彧
    2004年对于中部地区来说,是既忧虑又振奋的。忧虑的是,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会不会制约本该需要加速发展的中部经济;振奋的是,在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上,国家首次把“中部崛起”列入议事日程,“中部崛起”出现在2005年经济工作的六项任务当中。这是继“五个统筹”之后,中央针对“中部塌陷”现象进行宏观调控的又一举措。之前“中部崛起”在中部地区被提及已有时日,在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的政策背景下,对于中部地区的发展,中央一直没有大的战略性政策予以推动,以至“中部塌陷”的原因被学者分析为是“政策缺陷”。而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部崛起”,无疑将为未来中部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心剂”。

    那么2004年,宏观调控究竟给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什么?2005年宏观调控又将如何促“中部崛起”?

    2004年,国家虽然收紧和遏制了高污染、高耗能、盲目扩张等行业过快增长,但对农业、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产业仍然是支持和鼓励的。即使是对需要抑制的行业,部分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的企业,也是予以鼓励的。正是在这一紧一张之间,给中部地区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中部地区经济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从中部各省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江西全年增长有望达到13.2%、湖北增长11%以上、湖南增速将达12%、山西预计增长13.5%、河南预计增长9%以上、安徽前三季度增长13.1%。

    值得一提的是,中部地区今年农业出现重大转机,一系列惠农政策出台之快、力度之大、要求之高、实惠之多,是前所未有的,把沉闷多年的农业搅动了,把农民渴望增收的激情唤起。湖北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了多年来少有的好形势,主要农产品全面丰收;江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则实现了“三个增长20%”的目标,大大高于年初确立的“三个增长10%”的目标。安徽省今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扩大27.9万公顷,扭转连续5年下滑的趋势。经过多年低速徘徊后,农民收入获得较大突破,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450元,增长15%。

    虽然经济高增长,但也不可回避一些问题,比如受宏观调控影响,土地和信贷受到制约,部分建设项目受阻。“地根和银根”双收紧虽然有效抑制了一些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但同时也使一些好的项目不能及时上马。以江西为例,1-10月,该省城镇施工项目个数同比下降15.4%,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下降11.7%。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也调查发现,宏观调控政策的一些负面效应正在显现,最为突出的是中西部地区受到紧缩性冲击大于东部地区。

    除受宏观调控影响外,民间投资增长缓慢,也成为制约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今年中部地区民间投资虽有一定的增长,但受体制、环境、资金、技术等多种因素制约,稳定增长的内在动力明显不足,增幅低于国有单位投资增幅。

    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受农村税费改革、粮食补贴等政策性增收因素拉动及部分畜产品价格回升影响,今年农民增收明显。以河南为例,前三季度,农民出售农畜产品现金收入增加额占全部现金收入增加额的比重达到67.5%。由于农产品阶段性供大于求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通过农产品涨价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十分有限,如果没有新的增收因素,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势头很难长期维持下去。

    外商在部分地区投资看中的还是资源。比如山西,投资过分集中于煤炭、花岗岩开采、焦、铝、铁、镁冶炼行业。这种投资格局,不但可能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对环境破坏造成隐患,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东部地区遭遇的土地、能源、水资源的“三荒”问题也警示中部地区,不能因为追求经济快速发展而忽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004年中部地区区域合作纷纷出招,泛珠三角概念网罗了湖南、江西,湖南的“湖南向南”的概念,更加快了其融入“大珠三角城市群”步伐;安徽、湖北在地理位置上,更易于接受“大长三角”的辐射;资源大省山西则借京津环渤海地区之力;农业大省河南也酝酿自己的“中原隆起带”。中部各省都力求在中部崛起中把握主动权,占据有利位置。但中部地区似缺乏一种合力、缺乏一种互动,大家都想做“中部崛起”的领航者,但谁也无法完全代表中部,这正是中部地区的尴尬。

    中部地区特殊的区位特点、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状况急需中央在宏观政策上予以调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抓紧研究制定支持中部崛起繁荣的政策措施”,“从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这表明2005年中部崛起战略将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中部崛起战略,将整合区域资源,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发挥各自特色、优势和功能。

    而中央财政工作会议传递出的信息显示,2005年在减少国债项目资金的同时,中央财政将适当增加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这些建设资金及其他支出也将遵循调整结构、区别对待的原则,向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包括支持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此外,中央财政还将积极研究制定实施支持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进一步发展,以及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促进产粮大县粮食生产等一系列财政政策措施,促进东中西互动,实现各地区共同协调发展。

    看来,中部地区能否协调发展、真正实现“中部崛起”还需要大智慧。
来源:黄金赌城娱乐经济时报
 

关于我们 内容宣言 网站大事记 网站攻略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黄金赌城娱乐经济网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