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篇:中部"温州"激情演绎"凤还巢" |
|
2005年04月04日 09:19 |
|
张先国 胡靖国 顾立林 |
|
温州是浙江人创造的奇迹,更是中部人学习的榜样。
中部也有自己的“温州”,也有走南闯北的“温州人”。
近年来,富裕起来的“中部温州人”,就像当年华侨归国投资一样,纷纷满怀热忱回乡创业,激情演绎“凤还巢”。河南“温州”固始: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固始人”,作为河南省“第一人口大县”,固始有47万人在外务工经商,其中三分之一当了老板。
固始较富,农村70%的住房都是漂亮的楼房;固始又较穷,不少乡村都还是土路,坑洼不平。这种反差是单一的打工经济“惹的祸”:农民打工有钱盖房,地方财政无钱修路。
改变这种局面的办法就是“固始人向固始人招商引资”。去年,固始启动“回归工程”,县领导上北京,下广州,跑新疆,走山东,短短一年间就引回2万多人,引回了近20亿元投资,也引回了一个个传奇故事:
二十多年前只带着17元钱只身外出的刘学田,现在投资1600万元办了家针织厂;在东莞打了21年工的俞达启,拿出全部积蓄与香港老板合资办了家毛织厂;在珠海从菜贩子成为老板的吴运强,与台湾朋友联合投资2400万元办了家双语幼儿园;温州市水暖电器城80%的铺面是固始人的,去年26名固始人携手返乡,联合投资3000万元建设“水暖器材工业园”……
县城最繁华的街道上,矗立着20位优秀回乡创业者的大幅照片。县委书记郭永昌说:“固始的街道在延伸,新的创业者的照片也将一路竖下去。”湖北“温州”仙桃:培育产业群,唤回游子心
作为湖北省县域经济领头羊的仙桃市有两张“城市名片”:湖北“温州”与“轻纺名城”。
仅在纺织领域,仙桃就积聚了上千家企业,有棉纺、麻纺、混纺,有牛仔布、色织布、无纺布,有织造、印染、服装,还有纺织机械,这种集群效应使企业采购链与销售链相连,有利于降低成本与市场风险。
产业群首先对在外经商的仙桃籍人士产生了吸引力。今年43岁的梁剑峰10年前下海到广东从事纺织品贸易,去年初他看准苎麻与棉纱混纺项目,毫不犹豫地回到家乡。他说:“仙桃纺织企业扎堆,市场机会多,投资环境好,能赚钱,为什么不回来?”
去年11月,梁剑峰还与市招商局的干部一起到广东招商。有了他的现身说法,今年3月,又有两名仙桃人回乡办企业,投资总额上亿元。他说:“回乡创业确有感情因素,几年前,每逢春节,仙桃市政府专门把家乡的戏班子送到广东,请我们看,我们内心一直很感动。”江西“温州”安义:先拓大市场,再办加工厂
每逢春节,许多挂着全国各省市车牌的轿车会出现在安义县,车里走出来的都是带着江西口音的安义人。
安义有5万多人从事塑钢、铝合金等门窗型材的经销和加工,分布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他们掌握着全国60%的市场,因此,安义人被称为“江西的温州人”。
安义人销哪家企业产品,哪家就会兴旺发达。1998年,无锡“百灵”塑钢厂还是一家小作坊,但通过安义人的销售,目前年产值已超过2亿元。
为了让安义人销安义人的产品,把市场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去年春节,县招商局干部挨家挨户给有投资实力的老板拜年。乡情无价,去年一年安义县引进了50多条生产线。
安义县招商局副局长余晓强说:“今年我们计划达到100条生产线,产值将达5亿元,这样,安义这个山旮旯里的小县才真正成为全国门窗型材产业集散地。”湖南“温州”攸县:打工族出门投资者返乡
湖南攸县的物价水平与省会长沙不相上下,因为当地购买力始终旺盛,“打工族出门、投资者返乡”就像双回路电流一样,把攸县与大城市联结在一起。
在某些领域,攸县人比温州人毫不逊色。攸县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呈现“的士族”“打工族”和“老板族”三个方阵。全县外出“的哥”大约有3.8万人,深圳60%的的士和广州25%的的士归攸县人所有;佛山一带70%的土方工程由攸县人在承包挖掘;攸县人在长沙开办的中小型超市200多家,渐成“垄断”之势,此外山西的布市、北京的菜市等都有大批攸县人。
返乡投资者是攸县建设的主力军。全县共有1.2万人回乡创业,累计投资达到7.8亿元,兴办企业3700家。全县十几年来建的新房60%是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建的。皇图岭镇农民陈济民1985年外出打工,1990年返乡建成万头生猪饲养基地,成为当地首富。目前,他签约带动1000多个农户种植草料,使每亩稻田增收500多元。
攸县每年县乡道路投资上亿元,绝大部分资金是外出人员捐助。2002年,攸县拿出3.5亿元的国有集体闲置存量资产改制,结果92%是由外出人员回乡购买。今年1月,峦山镇农民洪长庚领着一批老板返乡,集资近2000万元,正着手高标准新建一所新学校。
攸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丁桂初说:“劳务输出与企业家回流已形成共振效应,这将是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