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境外套保应打有准备之仗 重拳打击基金炒作大鳄 |
|
|
|
|
温勇 |
|
随着国际化进程加快,国内现货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活动日益增多,但是问题也接踵而来,1997年的“株冶事件”轰动一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似乎淡化了国际市场的风险意识,2004-2005年,国内企业境外套保进入了风险高发期,中航油、浙江系铜逆向套利在国际市场遭遇滑铁卢。事故的发生是偶然还是属于必然,他们之间有何共性,我们有什么方法和措施可以避免类似不利局面再次发生?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
笔者认为,国内企业在境外市场频频失利,原因有三。
第一,对国际市场及交易对手的险恶程度认识不深。2004年,笔者曾经到新加坡某金属公司考察与学习,该公司的负责人跟笔者谈到过国内某金属企业在LME(伦敦金属交易所)交易出现风险事故的来龙去脉。该企业在国际市场发生的风险事故并没有违背大的保值原则,但是此过程掺杂着国际市场行业老手设下的诱饵甚至存在国外期货交易所对买卖某方的偏袒行为(交割时交易所质量检验过程不公,导致国内货物无法实行交割),结果以我方惨痛损失而告终。
第二,没有遵循交易制度的投机游戏。迄今为止,国内经相关部门批准可以到国际市场进行跨境套期保值的企业约有30家左右。它们大都有一套相当严密的交易内控制度。但是如果这些内控制度得不到很好地执行,风险随时可能出现,如中航油事件,其交易的是卖出期权,是与其必须买入锁定消耗燃油成本的性质完全相背离的投机行为。同时,当集体决策程序沦为一个人说了算的时候,风险也就无限放大了。
第三,没有全局观的逆市套利行为。随着国际化进程加快,国内的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统一交易行为维护自己的利益的重要性,如铁矿石、铜精矿的进口价格谈判。但是,如果大家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作为一个整体的利益的时候,国外的游资就会攻击我们这一“软肋”,如前期的江浙系铜跨市逆套,国内国际两地的价格差异对个体而言与其赢利模式是相吻合的,但是黄金赌城娱乐是铜的进口国,我们不可能拿出大量的铜出口去做逆市套利交割准备,国际游资正是瞅准了我们的要害大肆拉高铜价。在国际市场做小了没有人会注意,但是一旦做大了,就可能成为国际市场大鳄狙击的目标。
国际资本市场屡次出现对国内企业不利的局面,是有深层次的原因的。首先,国际市场发展了上百年的时间,而我们对该领域的的经验只有十多年,对几乎完全不同的市场游戏规则,我们认识的程度尚不够深;其次,对于国际市场的风险程度了解还不到位,国际对冲基金规模动辄上千亿美元,其规模、实力之大,是国内单个企业很难与之对垒的。
对于我们而言,当务之急是加快培养精通国际市场的人才,同时遵循市场的相关规则,严格相关操作制度,这样,我们才能在国际化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结合目前市场传言的“铜保卫战”,相信我们国储已经打响了第一枪,如果能通过一系列的严密部署与操作,动用我们目前的铜储备库存及外汇储备优势,在铜价格出现巨大泡沫的历史机遇下,重拳打击国际基金这一炒作大鳄的气焰,将会一举扭转我们企业境外保值的颓势。 |
|
|
来源:证券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