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三角困扰:是"民工荒"还是"技工荒"? |
|
2004年08月16日 14:41 |
|
|
|
今年入夏以来,珠三角地区到处可以听到“缺工”的牢骚,一些工厂因缺工导致开工不足,甚至不敢接订单。
“民工潮”源源不断涌入珠三角的场面尤在眼前,各阶层也曾津津乐道于黄金赌城娱乐劳动力资源之丰富,仿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然而发生了什么,使“民工潮”变成了“民工荒”?
是“民工荒”还是“技工荒”?
对于今年的缺工现象,其实社会上有不同的解释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这是由于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后,对技术工人的要求大增,而相应的职业教育不能跟上市场要求造成的,是一种结构性的缺工现象,并没有真正意义的“民工荒”。
但调查中发现,有经验、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一向都紧俏,而今年一线普通工人的短缺才真正令一些企业深感不安。深圳台商协会常务副会长刘秋声说:“今年缺工的问题特别严重。人不知都到哪里去了,招不到工人,几乎每个台资厂都在喊缺工,普遍缺工在30%到40%左右,一些企业生产线开工不足,订单也不敢接了。”
在制造业集中的东莞也出现了同样情况。据东莞市劳动局估计,全市生产工人缺口在20万人左右。东莞民营劳务中介公司智通人才市场的张志纯认为,东莞缺工的数字可能远远不止20万,现在大概有90%的企业都缺工。
缺工现象也刺激了劳务市场的活跃,张志纯说,以前工厂招工大都是在门口贴张告示,求职者就会蜂踊而至,但现在不行了,许多工厂都求助于劳务公司,有的还在电视报纸上打广告。为了有充足的“货源”,张宏纯主动出击,到流动人口较多的广州“抢工人”,还在广州市劳动力市场摆了摊,每天来往于东莞和广州间输运工人。
而广州的情况也并不好过。广州市劳动力市场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宝颖说,广州的劳动力市场过去一直都是供给大于需求,自去年非典结束后才开始出现招工岗位需求量大于劳动力供给量的现象,而到今年缺工的情况更严重了。从广州市劳动力市场登记的情况看,求职人数和企业提供岗位数的比例在1:1.2至1:1.3之间,空缺岗位为20%至30%。广州另一家劳务中介公司锡安广场赴湖北招工,结果也只招到了需求量的20%。
打工仔抛弃劳动密集型企业
张宝颖分析认为,今年的劳动力市场呈“橄榄型”缺工特点:即两头需求大,中间基本饱和。一方面,有一定经验的高级技术工人缺乏,很多企业开出了较高的工酬,也找不到合适的人。另一方面,大量需要手工操作、需要繁重的体力劳动的岗位需求量更大,如广州市皮鞋厂连续几周在劳动力市场设摊招工,开出了月薪700元、包吃包住的条件,但也只能满足20%的需求。
深圳台协副会长刘秋声是从事文具生产的,他坦言,技术工人和一线普通操作工都缺,而即便是来深圳的外来工也大都指名要去电子厂等条件好的企业,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正在被打工者抛弃。
调查发现,目前缺工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广东的传统产业:制衣、制鞋、玩具、家具、机械制造、建筑施工等。
张宝颖认为,现在全国各地经济都很活跃,许多地方工厂开到了自家门口,打工者自然不会选择离乡背景到外地打工,以广州较高的生活成本来看,每月比内地多300元左右,对工人的吸引力是不够的。与此同时,由于今年粮价上涨,打工者回乡务农的现象也并不少见。
高产出、低保护预警社会问题
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工资处处长黄林琰认为,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广东的用工环境对外地劳动力的吸引力在减弱。
广东省目前执行的最低工资标准分为7个档次,最高的510元,最低的280元,而上海和江苏的最低工资标准分别是635元和620元(上述皆不包含社保费)。按照劳动部的要求,最低工资标准应不低于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40%至60%,而广东省只有40%左右,广州市甚至只有30%。
黄林琰指出,最低工资标准在广东的意义主要就是维护外来工的权益,因为本地人的收入显然要高得多,而最低工资标准较低则实际造成了外来工和当地职工较大的收入差距。目前广东省正在着手对最低工资标准进行调整,但按现在的方案,包含了社保费后最高也只是680元,与沿海其他一些地方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广东省总工会最近的一个调查也显示,全省外来工收入普遍较低,大多数工人收入徘徊在500元至800元之间,其中还有约1/4是加班加点所得,有相当部分外来工的收入水平只能维持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
除了工资收入低,缺乏劳动保障,社会保险中的不同等待遇,同工不同酬,更不用说时有“曝光”的工伤、欠薪、裸体搜身、集体中毒、假酒致命等围绕农民工出现的恶性事件,同时指向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民工”?一些社会学家指出,农民工“高产出,低保护”的社会问题亟待解决,应该把此次的“民工荒”看作是一个预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