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捧"海归"VS 过分打压"海待" |
|
2004年07月23日 11:00 |
|
谢梦 |
|
----留学,要用一生来收获
近年来,“海归缩水”成了社会的一大现象,富有想象力的国人,更是讥讽地用“海待”二字概括。近日,记者采访了雅思教育集团的创始人周涌,他大声疾呼:“所谓海待现象,不过是个假命题!直面少数‘海待’,再放眼整个‘海归’群体,反思留学的真正意义,找准未来的方向,这才是我们应该去思考的……”
16万留学生回国工作
“‘海归’在过去之所以被狂热追捧,是整个社会不成熟的表现。”周涌分析说。上世纪80年代以来,黄金赌城娱乐有过留学三次浪潮,影响最深远的,是第三次浪潮———上世纪90年代中叶萌发的自费留学热。如今,“留学潮”的回声开始响起———据国家人事部最新统计:截至2003年底,黄金赌城娱乐留学人员总数已达58万人,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回国工作的留学生已接近16万人,成为传媒热点、公众焦点。
另一方面,从2001年开始,国内外的网络和高科技技术发展趋向同步,至少就刚毕业的“海归”而言,优势已不再明显。而很多企业和投资人在经历了新经济泡沫的挤压之后,对“海归”的评价与使用也逐渐趋于理性。可以说“海待”的出现,多是自身原因造就。留学不理性,人生规划不科学、过高估计自己、实践能力缺乏……
但是,将少数“海待”过度放大,也只能反映我们所处社会的不宽容心态;如果将少数“海待”归结到“留学有罪”,则更反映出我们所处时代的一个通病———浮躁和肤浅。
四点病因 “海归”成“海待”
留学生为何会成“海待”?专家指出四点“病因”。
一、将留学作为一种镀金手段,而不是真正融入全球多元文化。很多留学生只是突击考个雅思就出国留学,每天挣扎在书本的海洋之中,哪有时间广泛接触社会?
二、急功近利,将留学当成了一种开面馆似的短期投资。为了在经济上迅速得到回报,一些腹中空空的留学生回国以后,却动辄要月薪上万的开价。“国内的大学生写一篇英语文章最多1000个单词,在英国你得准备20000个单词的论文,而且看的是原版的几十万字的英文书。这样的情况下,无准备就出国的人,又能学多少东西?”周涌说道。
三、混水摸鱼的“方鸿渐”搅乱市场。从国外“野鸡”大学甚至是短期培训班拿到一个身份暧昧的“洋文凭”,他们使整个“海归”的口碑大跌。
四、归来之后水土不服。一些“海归”在求职时盲目贪求,城市一定得北京、上海,单位一定得世界500强,职位一定得中层以上,月薪至少过万……这些都是导致“海归”变“海待”最直接的原因。
50%现象 良性留学很重要
“但是,应当清楚地看到,‘海待’不过是留学者中相当少数的一部分。”周涌强调,“同时,留学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和投资,需要用一生来收获。”
孙先生,英国一所知名大学的留学生,毕业以后放弃了国外就业的机会,回到成都创业。目前,他的公司开发的医用软件得到国家科技部认可,即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仅仅是成都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一个典型缩影,与此类似的留学回国人员创办的公司在园区内还有144家,近200名留学生正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着。据悉,成都市出国留学人员历年累计达7000多人,在蓉创业、发展的留学人员已达2600多人,申办企业超过200家,总投资过亿元。
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日前谈起过一个有趣的“50%现象”:在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有50%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是归国留学人员;在政府科技部门司局级领导中,有50%以上的是归国留学人员。目前,全国共有留学人员创业园60多个,留学人员在国内创办的企业达5000多家,年产值超过100亿元。
对此,周涌提出三点建议:一、我们应该留学;二、我们应该理性选择留学渠道和方式;三、我们应该良性留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