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黄酒风波”虚惊一场 正常饮食摄入EC不会有害健康

2012年06月21日 09:1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数据来源: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物安全中心2009年发布的《本地发酵食物含氨基甲酸乙酯的情况》 

  制图:蔡华伟 

  近日,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对36款东方风味的酒类饮品样本进行了测试,其中包括16款绍兴酒(包括花雕、女儿红、加饭酒、黄酒)、8款糯米酒及12款梅酒产品。结果显示,绍兴酒样本的氨基甲酸乙酯(EC)含量为每千克0.08毫克至0.26毫克;糯米酒样本为检不出至每千克0.07 毫克;梅酒样本为每千克0.01毫克至0.15毫克(1毫克=1000微克)。 

  2007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对EC评估,将其由第2B组(“或可能令人类患癌的物质”)改为第2A 组(“可能令人类患癌的物质”)。所以,有人据此认为含EC的黄酒“致癌”。 

  EC究竟是什么物质?黄酒中存在EC正常吗?饮黄酒会致癌吗?记者对此进行了多方采访。 

  疑问一:黄酒中的EC含量过高吗? 

  【回应】 黄酒EC含量低于相关酒类标准,应可认为属安全范围 

  在“黄酒致癌”风波发生后,国家黄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酒类中EC含量作了说明。据其介绍,EC为自然发酵产生,广泛存在于酒类及其它发酵食品如腐乳、面包、酱油之中。酒类中的EC含量只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并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对黄酒中含有EC成分不必过于惊慌。”江南大学黄酒研究资深专家、酿酒科学与技术中心赵光鳌教授介绍,酒类中EC含量有高有低,但普遍存在。国际上对食品及酒类的EC含量控制规定各不相同,目前各国都没有针对黄酒EC的限量标准,如果以水果白兰地为例,加拿大要求EC小于400微克/升,法国、德国和瑞士的上限规定分别是1000微克/升、800微克/升和1000微克/升。参考现有的标准,媒体报道的黄酒中的EC含量远低于水果白兰地酒的限量标准,消费者可放心饮用。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介绍,加拿大是首个就多种酒精饮品订定EC最高限量的国家,由每升30 微克(葡萄酒)至每升400 微克(水果白兰地)不等。美国就当地生产的食品采取自愿订定EC安全含量标准的做法,并已告知所有出口葡萄酒到美国的国家必须制订计划以符合有关标准。欧盟目前没有食品所含EC最高限量的协调标准,但有些成员国已订出酒精饮品的EC最高限量。近年,韩国也制定了葡萄酒的EC最高限量,为每升30 微克。 

  疑问二: EC有害健康吗? 

  【回应】 EC在发酵类食物中普遍存在,正常饮食摄入不会有害健康 

  赵光鳌介绍,国际上从1943年即开始关注EC。2007年,在里昂举行的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会议上,通过对EC纯品的风险评估,将EC归为2A类物质(即“可能令人类患癌的物质”)。 

  关于食物中的EC含量,目前香港没有特定的规管限量,为保障公众健康,香港政府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物安全中心对食物的风险进行了评估。2009年9月,该中心发出风险评估研究报告书《本地发酵食物含氨基甲酸乙酯的情况》表明,该中心曾抽取发酵食物样本,分析276个食物和饮品样本(包括70个酒精饮品)的EC含量。结果显示,276个样本中,有202个样本检出EC,最高含量每千克650微克。发酵大豆食品(南乳、腐乳)及酒精饮品(黄酒、日本清酒和梅酒)的含量相对较高, 而其它发酵食物,例如发酵谷物类食品、腌制蔬菜、发酵乳类制品、发酵鱼类制品(咸鱼)及发酵的茶等则只含低量或检测不到。有几种食品检测不到EC,分别是馒头、臭豆腐、乳品基发酵饮品、咸鱼和寿眉茶。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客座副教授梁嘉声认为,以黄酒中EC的含量,即使喝到酒精中毒,EC都未必达到对健康造成伤害的程度。香港消委会的报告,只是告诉大家这个过量摄入有风险,并非说完全不能饮用。他提醒,最重要的是均衡饮食。 

  国家黄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表示,卫生部正在组织开展酒类中EC含量的风险评估,以便确定有关限量标准。 

  疑问三:能否减少EC含量? 

  【回应】 酒类的贮存及运送方式会影响EC含量,饮酒过量可能构成健康风险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根据EC的含量平均值,估计香港一般市民从膳食摄入氨基甲酸乙酯的情况,显示一般市民从膳食摄入的氨基甲酸乙酯量对健康的影响不大。不过,对于长期饮用大量酒精饮品的消费者,则不能排除因摄入较高量氨基甲酸乙酯而可能对健康构成风险。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还对业界发出有关贮存及运送期间减少酒精饮品内EC含量的建议:使用合适的容器和不透光箱子,避免产品暴露在强光下;使用适当的隔热货柜、配合付运时间和适当的贮存设施,避免产品暴露在高温下(尽量维持温度于20摄氏度或以下,切勿超过38摄氏度);以先入先出的原则处理存货。 

  香港消委会在报告中重点提到,更该警惕的是乙醇。酒精饮品中的乙醇,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认为“令人类患癌的物质”。多种恶性肿瘤都与此有关。(顾春 尹世昌 肖潘潘)

(责任编辑:张欣瑜)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
手机看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