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咸之争”背后汤圆的历史演变
继豆腐脑到底应该是甜是咸,西红柿炒鸡蛋应不应该放糖之后,汤圆也加入了这场甜咸口味南北之争。日前,有网友在微博上晒出了梅菜烧肉馅汤圆,一颗小小的汤圆,再次引爆了“甜党”和“咸派”的脆弱的味觉神经。一时间,甜党纷纷高呼:“拒绝重口味,还我汤圆小清新!”而咸派则力争咸汤圆才是汤圆正统,那么,汤圆究竟是该吃咸还是吃甜,哪种汤圆才是最正统的汤圆?汤圆背后的历史演变可以帮你解答这个问题。
说汤圆就不得不提到元宵节,相传元宵节始于汉代,汉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到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但是,汤圆并不是与元宵节一同出现的,汤圆的兴起在还要等到南宋时期。南宋时期,社会经济空前发达,民间在元宵节这一天也出现了一种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浮元子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既然这种糯米制作的食品一直叫元宵,那么,汤圆和元宵究竟是怎么“分家”的呢?据最可信的考证资料来看,汤圆与元宵的分手,出现在明代。明代宫廷史作家刘若愚的《酌中志》记载了元宵的作法:“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可见,当时南方已经普遍将元宵叫做“汤圆”。
而南北方在汤圆口味上的差异,则在清代进一步分化。清朝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是名闻朝野的美味。从此,北方元宵多为甜馅,有白糖、豆沙、芝 麻、山楂等类,而南方的汤圆则甜、咸、荤、素皆有,风味因地域差别也很大,比较著名的有宁波汤圆、广东潮汕汤圆、山东芝麻枣泥汤圆、上海汤圆、湖南长沙姐妹汤圆、贵州兴义鸡肉汤圆、成都赖汤圆等,甜咸各异,各具独特风味。
而此时,与南方的百花齐放相比,北方元宵则逐渐同一化,咸味的元宵越来越少见,其材料大多是白糖、核桃仁、金糕丁、瓜子仁、花生、红绿丝、杏仁。但是在吃法上,元宵和汤圆一样也十分多元化,比较被民间百姓家常用的吃法有油炸元宵,拔丝元宵,穿衣元宵,蒸元宵,烤元宵等等。
除了馅料和口味差异,汤圆和元宵在南北方的角色也有很大差异,南方汤圆脱离了元宵节的限制,成为了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美食,而在北方,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在元宵节这一天吃元宵。南方吃汤圆,讲究的是一定要现做现吃,因为汤圆属于糯米制品,十分不易保存。那么为什么现在大家吃汤圆却越来越方便了呢?
这与一个人密不可分,1992年,一位50岁的老人从东北人在雪地里冻饺子中获得灵感,发明了历史上第一颗速冻汤圆,这位老人就是后来被称作是“中华汤圆王”的三全食品创始人陈泽民。从此,汤圆成为可工业化生产的中华传统美食,如今,无论是在北京的胡同,上海的老弄堂,广州的老街巷,飘香的汤圆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端上人们的餐桌,成为大家的日常餐桌美食。
而同汤圆的普及一样,汤圆的馅料也越来越丰富,如果你是爱逛一族则不难发现,梅菜烧肉、笋衣烧肉等南方常见的咸汤圆已经遍布北京的大小超市,甚至榴莲、蓝莓、黑加仑等馅料的水果汤圆也是玲琅满目。
其实,汤圆、元宵本是一家,口味也本应甜咸皆宜,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随着地域的区分,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在物质高度丰富、美食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汤圆究竟该吃甜还是该吃咸已经不重要,爱吃、好吃、能够随时吃到,才是作为一名食客,最幸福的事情。
(责任编辑:佟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