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协同助力环京津贫困地区精准扶贫
近日,环京津农业扶贫对接会召开,农业部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实施加快环京津贫困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扶贫共同行动,协同推进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八大行动。预计到2019年,共帮助环京津贫困地区50万以上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京津冀三地携手打出脱贫攻坚组合拳,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客观来说,“环京津贫困带”现象形成原因复杂多样。除了这些地区承担生态功能、工农业生产面临严格限制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便是,京津冀三地发展长期彼此相对独立,缺乏深度协调与合作,一些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而京津大都市对周边地区的虹吸效应远远大于辐射效应。“大树底下不长草”,正是三地协同脱贫的重要出发点。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环京津贫困地区脱贫“摘帽”有了新的机遇与可能。尤其是加强产业协同,三地立足各自资源禀赋与产业定位,通过优势互补、互通有无、转移承接,实现资源、产业在整个区域内的合理配置与布局。此番展开的特色农业对口帮扶行动即是一个缩影:北京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加大在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应用服务等方面共享;天津则着眼受帮扶县发展实际和现实需要,实施一批农业帮扶项目;环京津贫困地区充分依托本地自然优势,立足现实生态约束,借助产业对接、市场融合的契机,大力发展诸如乡村种植体验园、观光农业、特色小镇等现代农业。通过精准帮扶,环京津贫困地区在挑起京津冀水源功能涵养区、首都生态绿色屏障这一重任的同时,也可以加快实现当地百姓脱贫致富。
环京津贫困地区成功脱贫,也必将促进京津冀三地更好协同发展。眼下,制约京津冀协同的一大现实因素便是三地经济发展、居民收入等方面存在相当程度不均衡。只有坚持不懈填补这一差距,才能不断促进非首都功能疏解、“大城市病”治理,下好区域一盘棋。从实际情况看,通过对口帮扶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让产业链条最大限度触及到周边贫困地区,使其具有自主“造血”功能,是弥合地区差距、助力三地更好协同的必要路径。
均衡发展是京津冀协同的重要目标,环京津贫困地区无疑是协同发展中的明显短板。三地主动谋划、加强协作,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方能为实现京津冀一体化释放更强内生动力。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