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药健康协同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公布
10月12日,市政府新闻办联合市科委、市卫生计生委等多个部门联合发布《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0年)》,到2020年,本市医药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00亿元。
本市将制定北京医药健康协同创新发展重点方向目录,重点支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脑科学与类脑、结构生物学等前沿方向,加快建设国家及北京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还将把临床试验和成果转化作为医疗机构绩效评价和人员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南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兴区的新增空间优先用于发展医药健康产业
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2500亿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具有突破性、颠覆性、引领性等全球科技创新发展态势的显著特征,已成为世界各强国竞相布局抢占发展战略制高点的重要领域。
“十三五”以来,北京医药健康产业规模增速逐渐回升,2017年产业规模达1630.8亿元,同比增长13.0%。医药健康产业已成为符合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目标定位,具备“高精尖”特征,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
去年底,“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高精尖产业指导意见”出炉,提出了医药健康产业等十个重点发展的高精尖产业。今年初,本市率先启动编制医药健康协同创新三年行动计划。
本次发布的《行动计划》明确了未来3年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目标,到2020年,原始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更加健全;医疗资源溢出效应显著增强;产学研医协同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00亿元。
建全市共享的健康大数据中心
《行动计划》围绕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医疗资源溢出、提升企业竞争力、优化营商环境四个方面部署20条重点任务。
为了加强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行动计划》明确,在部分前沿领域,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布局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支撑原始创新成果培育;制定北京医药健康协同创新发展重点方向目录,重点支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脑科学与类脑、结构生物学等前沿方向,促进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以及医药健康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融合新兴业态等领域发展。
加强专业孵化能力建设上,要在生命科学园试点建设专业孵化器,在高校院所、医疗机构集中区周边推广新建专业孵化器,同时加快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提升建设。
为了提高临床研究水平,《行动计划》要求,加快建设国家及北京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支持三级医疗机构设立研究型病房、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以多种合作方式建立临床试验协同网络、试点建设独立的临床试验医院等举措;将临床试验和成果转化作为医疗机构绩效评价和人员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出台医疗机构鼓励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实施细则;协同医疗机构、企业,探索建立医药健康协同创新研究院,支撑临床机构成果转化;探索成立医药健康创新和转化基金等举措。
《行动计划》还提出要促进医疗健康数据共建共享,未来将建设全市统一、开放、共享的生物样本库、健康大数据中心和数字化临床研究网络等举措。
亦庄新增空间优先发展医药健康
在培育重点企业上,《行动计划》要求,加强对重点企业的跟踪服务,部门联动,对企业在研发、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方式及时解决;研究建立创新品种审批绿色通道,协调加快临床试验,品种成熟后,支持建设高端产品生产线,实现在京落地转化和规模化生产。
加快建立生产及专业服务平台方面,今后要在海淀、昌平区建设千升规模的生物药中试服务平台、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生物药10万升代工生产服务平台。
依托本市中医药领域高校院所,促进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融合,发挥龙头企业创新引领作用,加强中药新药研发、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并支持跨国公司在京发展。
在完善产业发展要素上,《行动计划》提到,医药健康产业列为主导产业的相关区要尽快制定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明确新增空间,加快产业布局,北部海淀区和昌平区要聚焦发挥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方面的科研优势;南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兴区,新增空间优先用于发展医药健康产业,进一步提升高端制造聚集优势。
加强公立医院新增医疗服务价格管理
本市还将研究制定医药健康创新产品评价筛选标准和认定程序,形成医药健康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服务)目录,鼓励市属医疗机构采购应用目录中产品;并加快制定本市公立医疗机构新增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管理实施细则,探索实行动态管理等举措。
对年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达到一定规模、重大创新品种国内首先获批上市或在欧美国家获批上市、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企业,相关区会给予相应激励。
(责任编辑:单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