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版“鲁滨逊” 还清了债务,未来可期
经本报报道后,他迎来了生活拐点,如今已还清了债务,未来可期
褪去“鲁滨逊”的标签
他要坦荡荡走出深山
生活,对倪金祥来说,有很长一段时间就只有两个字:还债。
他的故事从2004年带着20万元进山开始。当时他住在一个废弃的小山村。但接连而来的“霉运”冲击打压了这个男人:血本无归还欠下了将近30万的债务。高山养殖的梦碎了。
他“躲”进山里十年,种菜种地靠山而活,同时还零星摘些野果换钱。平时陪着他的就只有2条狗和3头牛。
直到2014年11月,独居杭州富阳山中的倪金祥经钱江晚报报道(详见2014.11.05 A3版)得到了众多读者的支持,他迎来了生活拐点;5年后的2019年,他的山上已经种下了大片的猕猴桃和水蜜桃,移栽的野生茶树园也已经高产……
2019年,春暖花开的今天,被称为现代版“鲁滨逊”的倪金祥,如今已还清了所有债务,用上了智能手机,迎来了一个全新、可期的生活。
“鲁滨逊”
独居无人村十年
2014年,一位杭州驴友偶然在富阳深山的一个无人村发现了独居十年的“鲁滨逊”:消瘦、实诚,少言,因为多年难得见生人,他木讷得甚至给人一种语言退化的错觉。
“鲁滨逊”叫倪金祥,富阳本地人,驴友遇到他的时候,他54岁。当时他还背着不少债务——因为一个10年前最为“时尚”的梦想——高山养殖走进了深山。但是梦想实现的基石——规划、资本、管理都是问题,步步踏空。梦想很快就被高山湮没。
他遭遇资金链断裂和雪灾的双重打击,创业梦碎,欠下20余万债务;2009年开始,他不敢再下山,甚至不敢回家,因为他不敢面对亲友和曾经帮助他的人。闭锁在深山,他心里还梦想着,依靠大山,通过采茶、摘野果慢慢还清债务。他心里认定,只有这样,他才能堂堂正正地下山。
2014年11月4日,钱报记者第一次上山找到他的时候,倪金祥黄土的院子坑洼不平;屋子的外墙从来没有粉刷过,破旧开裂;吃饭用的八仙桌已成黑色,饭菜摆上去还会晃。
10年间,他极少下山,更不用说到杭州到更大的城市去。
他破灭的梦想
被很多人看见了
从钱江晚报第一组报道刊发后,倪金祥的日子慢慢就变了——有些驴友特意规划了这条穿行线路来看看他;有些读者给予资助的同时还定期上山探望他;甚至还有种养殖方面的技术人员来,倪金祥的视野打开了。
“以前一年可能见不到10个人,后来你们报纸帮助我,每周都有不同的人来看我。”他说,交流多了,他也“活络”起来,十多年间的一个最大计划实施了。
2015年3月底,倪金祥用技术专家给他的西瓜、甜瓜籽培育出了100株西瓜秧,并在茶园里套种。这个时候,茶园里的茶树还不大,都是野茶树。曾有人建议他种植龙井43号,但他固执地认为野茶茶种口感更好。“我觉得,如果有人要买我的茶叶,就肯定是冲着纯野生来的,有机肥、不施药、野茶种应当更好。”
这一年夏季,倪金祥套种的西瓜,等到成熟再摘下来的大概只有四五十个。大部分瓜瓤未红,就被地鼠、松鼠、野猪,还有很多不知名的小鸟瓜分了。“分给朋友们吃,也卖过一些,没赚到什么钱,不超过五六百元。”
尽管钱不多,但倪金祥第一次意识到种植的好处。2015年瓜熟,国庆节前后,倪金祥约钱报记者上山“剖瓜看月”。他明显自信了不少。“现在这里常有人来,就是那个你一起帮着平整出来的观景台,有人特意来取景,还拍了微电影。”他说不出这个微电影的名字,但却清晰地记得那一天来了7个人,前后四个半小时,3台摄像机。
变化,是真的来了:当年的半亩茶园发展成了4亩(现在变成了6亩),2只狗变成了6只,3头牛变成了16头,他的年收益超过了8万元。
春暖花开之后
坐等秋果香满园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019年,倪金祥身上“鲁滨逊”的标签已经几乎被遗忘了。他变成了一个有高山流水可居、春花秋果可盼的“生活者”了。
从“鲁滨逊”到“生活者”,他的改变很大呢。
今年,他用两三个月时间耕挖毛竹园,来保证今年年底有4亩左右的竹园可以作为冬笋“基地”。他细算过,正常情况下,毛竹园一天能挖30~50斤冬笋,前后能挖一个月,每斤10元,大概收入有1.2万元。“看情况再打算,只要有人买我就能挖下山。”
和冬笋相比另外两件事有点不可控,但他依然打算努力一把。
通过钱报读者萧山华大爷和傅大爷的帮助,前几年倪金祥开始种植培育水蜜桃树。目前,他已经种活100多株,预计今年就能摘百十来斤;两三年后,仅仅这一项就能给他增收上万元。
还有他种的猕猴桃,除小部分是外苗引进,大部分都是自己山上挖来的野生猕猴桃,一共有200多株。“少说一点,今年也能摘两三百斤,收入嘛,就看价格了。”他有些高兴。“茶园就更加放心一些,可能有百来斤干茶,明前茶能卖650元每斤。”
放弃当年梦想
坦坦荡荡走下山去
最后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高山养殖——这个是他最先决定上山的目标,现在他已经准备放弃。
“高山养殖,看起来利润高,但风险很大。”他说,山上无路且多崖,黄牛摔成重伤甚至死亡的事时有发生,损失不小。“现在各级政府都崇尚自然、提倡环保、保护生态,到明年,我就不养了。”2018年年底卖出几头牛后,他现在只有2头牛,平时也不再放养而是圈养在棚里。
“如果要估算,今年、明后年有多少毛收益?”钱报记者问。
“这个,不好估,不管有没有十几万,但总归比以前好很多,总归可以让我坦坦荡荡走下山去,走出山里,走到镇上……”
冬天已过,春暖花开。
倪金祥现在每天都要到桃树林和猕猴桃藤边走一走,哪一株树发芽了,哪一根藤要固定了,他都要一一查看。
从高山养殖——养殖失败——重新放养——主动弃养,这对倪金祥来说,虽然看似是一个轮回,但这个过程里寄托了他对梦想的主动追求和理性思考,他的未来一定是可期和可盼的。
(责任编辑:单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