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暴力、无脑追星"把青少年变成"戾气一代"
以“花式吹”“控评”“无差别攻击”为代表的“暴力、无脑追星”,正在让一些本应作为共享交流的社交平台降格为流量数据垃圾场。尤其是不同粉丝阵营之间无休止的骂战,让人既厌恶又担忧,我们不禁要问——是谁在用“追星”把青少年变成 “戾气一代”?
对于普通网民,哪怕再有心避开“流量偶像”和粉丝刷数据的低质信息,可只要打开各社交平台的每日热搜,一大半内容是关于流量偶像的。前几日某时尚杂志举办活动,各路明星的着装造星话题占据榜单半壁江山。视频平台里,有一半影视剧是流量偶像主演的悬浮剧。综艺类节目,偶像练习生选秀一茬接着一茬,即便是在号称比拼演技的综艺节目,也要眼睁睁看着实力单薄的流量偶像与演技精湛的资深演员同台竞技,粉丝与公众的对立情绪在导演嘉宾们“个性十足”的选择评议中不断翻腾,成就节目的话题与关注。哪怕是相对严肃的影视书籍打分平台,都有粉丝为了偶像参演作品能够刷出高分,提前半年在各种无关内容下胡乱打分评论“养号”,干扰网友正常的阅读观看筛选。
应该看到的是,时下的粉丝已经不再满足“圈地自嗨”,而是凭借堆砌的流量,成为与资本权衡的筹码,渗透各种大制作影视作品、占领影视音乐等各类专业榜单评奖。遗憾的是,今年一些流量偶像接连曝出的负面新闻、糟糕的作品和引发的骂战,反复印证着爆红根基的脆弱——不管是个人艺术实力还是艺德修养,都名不副实。
然而面对这些,粉丝们却不理会:凡是负面,一概归咎为竞争对手买了营销号,字里行间充满着诡辩和阴谋论。倘若有粉丝被网友揪出“出格行为”,一声“开除粉籍”,所有责任可以一逃了之。为护自家偶像的周全,一些粉丝甚至伪装成“路人”,编造身份经历,费尽心机来为偶像扭转舆论。
如今,各路偶像明星不仅拥有粉丝团,还有专职的“反黑站”。何谓“反黑”?原本是针对自家偶像相关负面新闻的辟谣和无端谩骂的反击。然而演变到今天,时常会成为不分是非、纵容报复的机器。有案例证明,一些参与其中的粉丝甚至滥用平台的“举报”机制和“人海”战术,一旦看到或听到自家偶像的负面新闻、批评之声,便在粉丝群内集结力量对发声的名人甚至普通网友,进行“无差别攻击”。
“戾气”是具有传播性的,基于粉丝的预设和立场,以及大众过往所累积的一些怨怼,无论触发事件是什么,一旦冲突升级,双方所使用的侮辱性字眼常常不堪入目。不少缺乏分辨能力的未成年粉丝,在这种不知所谓的谩骂中,会在心中生出“为了偶像不惜与全世界为敌”的悲情与壮烈错觉,面对证据和“实锤”选择性无视,对于理智的规劝和引导充耳不闻,固执地坚守“你们尽管骂、尽管锤,我脱粉算我输”。
然而,这股“戾气”的始作俑者真是粉丝群体吗?
有些网络平台追求流量的无底线,首先为“戾气”提供了蔓延的土壤。今年下半年,国家网信办持续深入开展2020“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其中重要一项,就是严厉打击诱导未成年人无底线追星的平台。包括新浪微博在内的六家平台因应援打榜、大额消费、煽动挑拨青少年粉丝群体互撕谩骂的不良信息和行为,而被约谈、要求责令整改。
平台背后,不能忽略的是经纪公司与资本的纵容甚至怂恿。每有负面新闻引发的危机,他们不是第一时间自查自纠,而是躲在粉丝背后,听任、鼓励粉丝在舆论场为旗下艺人“冲锋陷阵”。甚至在某流量偶像一场漫长的舆论拉锯战中,当有人梳理事件脉络时惊讶发现,最初授意粉丝挑衅的竟是偶像身边的工作人员。另一边,公关操控的一些营销号也深谙撺掇粉丝带话题流量的生意经。围绕明星着装、比美、黑料八卦的无意义投票讨论,总能轻易掀起一场“饭圈”的“腥风血雨”。
更要警惕的是,这股“戾气”正成为某些别有用心力量屡试不爽的注意力法宝。眼见着围绕流量偶像的争议,已经从粉圈逐步向影视、综艺、游戏、体育等各领域扩散,甚至大有蔓延至社会公共事件讨论的趋势,这种“追星”附带的“戾气”属性,将会让情绪宣泄式的谩骂和攻击,成为网络发言的惯性。因而,从整治平台和规范经纪公司着手,谨防青少年成为“戾气一代”,兹事体大!
(责任编辑: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