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央预算执行及财政工作的主要情况是:
(一)实施稳健财政政策,预算执行情况较好。2005年初,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中央及时调整财政政策取向,实施了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中央财政赤字预算3000亿元,比2004年减少192亿元;压缩国债项目资金规模300亿元,增加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100亿元。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切实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既注重运用税收、补贴、转移支付等多种政策手段,又适当调整国债项目资金的使用结构和投向,加强农业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重点保证重大在建项目、农林水利、教科文卫、能源等方面的资金需要。
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上,依法加强收入征管,积极实施科学化管理,全面清理和规范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控制减免税,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全国财政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比上年增收5231.51亿元,增长19.8%。
需要说明的是,全国财政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除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基本因素外,也存在一些非经常性和税务部门加强征管因素。主要有:一是受煤炭、原油、有色金属等基础能源、原材料生产增长和价格大幅上涨,以及房地产行业增长较快等因素的影响,来自这些行业的增值税、营业税等税收大幅度高于其他行业,约有600多亿元增收是超常规的。二是2005年全国企业所得税增长38.9%,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2.6%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2004年企业利润大幅度增长,2005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收入比上年增加500多亿元。其中,2005年黄金赌城娱乐银行、黄金赌城娱乐建设银行和黄金赌城娱乐工商银行实施了股份制改造,剥离了不良资产,资产质量提高,盈利能力增强,账面利润增加,三大商业银行上缴企业所得税比2004年增加200多亿元。三是税务部门加强税收征管稽查,大力清缴欠税,也增加了较多收入。综合上述因素,2005年的增收中有1200亿元左右是非经常性因素带来的。如果剔除非经常性因素收入,全国财税增收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是基本一致的。
2005年,中央财政比预算超收1619亿元(未扣除新增出口退税指标)。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示精神,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及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有关决议的要求,中央财政超收收入除按有关法律、法规和财政体制规定,增加对地方税收返还、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共328亿元外,主要用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支出和解决历史欠账。具体是:增加社会保障支出244亿元(其中拨付全国社保基金194亿元,增加国有企业破产关闭补助资金50亿元);增加教育科学支出26亿元;新增出口退税指标584亿元,用于增加当年出口退税指标以及解决部分历史陈欠资金需要;消化供销社经营棉花政策性财务挂账90亿元;其余347亿元用于预留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及配套政策支出。中央财政预计超收收入安排使用的情况,国务院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
(二)大力支持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2005年财政支持“三农”继续保持了力度大、政策实、措施强的特点。全年仅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就达2975亿元,比2004年实际执行数增加349亿元,增长13.3%。一是不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中央财政为此转移支付662亿元,比2004年增长26.3%。2005年,牧业税和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已全部免征;免征农业税的省份达到28个,8亿农民受益。二是认真落实“三补贴”等政策。全国30个省份用于粮食直补的资金达到132亿元,比2004年增长13.8%。兑付良种补贴资金38.7亿元,比2004年增长35.8%。中央财政兑付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3亿元,是2004年的4倍多。另外,落实专项资金55亿元,对产粮大县予以财力补助;对企业生产销售的尿素免征增值税,运用关税政策鼓励进口国内短缺的农业生产资料。调动了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维护了粮食安全。三是支持农业和农民长远发展。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国债项目资金达812.78亿元,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中央财政用于农业综合开发资金98.55亿元,新增资金中76.6%用于粮食主产区中低产田改造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探索采用投资参股、专项贴息等形式,更加有效地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引导、示范和带动效应。中央财政支持28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补助资金4亿元,比2004年增长60%。不断增加用于扶贫开发方面的投入,2005年达到130亿元。中央财政安排资金251.7亿元,直接补贴退耕还林的农民。继续大力支持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测土配方施肥等。
(三)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一是支持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2005年全国财政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3649.27亿元,增长17.1%。其中,中央财政社会保障支出1623.59亿元,增长10%。积极支持东北三省开展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制定了扩大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方案。积极参与制定并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就业和再就业的财税优惠政策。多数省份已基本完成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城市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支持做好企业军转干部和复退军人解困工作,并大力支持抗灾救灾,同时进一步清理和取消了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收费,并采取积极措施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和农民工管理服务的经费问题。二是支持加快教科文事业发展。2005年全国教育支出3951.59亿元,增长17.4%。中央财政负担的教育支出384.38亿元,增长15.9%。其中,中央本级教育事业费338.64亿元,增长17.2%,高于中央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70多亿元,进一步扩大“两免一补”政策实施范围,使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3400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受益。中央财政还安排资金55亿元,继续支持实施全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等项目。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7.7亿元,用于职业教育实验培训基地建设,进一步支持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安排专项资金32.6亿元,继续支持实施“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工程,增强高校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6.4亿元,继续支持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从2005年起,中央财政每年安排国家助学奖学金10亿元,进一步加强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2005年,全国科技支出991.56亿元,增长20.9%。其中,中央财政科技支出600.78亿元,增长21.8%。重点支持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和黄金赌城娱乐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等工作。2005年,全国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692.88亿元,增长18%。其中,中央财政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99.27亿元,增长17%。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继续支持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送书下乡工程等。安排专项经费2.5亿元,用于大遗址等重要文物保护。三是促进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和制度创新。2005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1026.99亿元,增长20.2%。中央财政安排资金42亿元,支持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疾病信息网络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安排补助资金5.42亿元,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试点范围由2004年全国县(市、区)的11.6%扩大到2005年的23.5%。同时,积极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安排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资金3.35亿元,比2004年增长68%。特别是中央财政设立20亿元禽流感防控基金,并实施了阶段性减免税政策,切实保障了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的需要,促进了家禽业恢复发展。四是保障国家政权建设。2005年中央财政安排政法专款48.1亿元,有效改善了基层政法机关的执法办案条件,并通过改进管理方法,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安排专项经费4亿元,继续支持“大通关”建设,初步实现“提速、减负、增效、严密监管”的目标;安排专款9.24亿元,继续支持有关省(区、市)进行监狱体制改革试点。积极支持全国及各地区、各部门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四)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认真落实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等各项财税优惠政策的同时,不断创新支持方式,加大支持力度。一是积极创新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机制。从2005年起,按照“明确责任、综合治理、激励约束、分类指导”的总体思路,中央财政安排150亿元资金,实施了以“三奖一补”为核心的政策措施,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财力安排向下倾斜、发展县域经济、精简机构和人员、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的积极性。各省(区)在保持原有对县乡财力性转移支付规模的基础上,新增安排奖励补助资金108亿元,县乡财政困难加剧的势头得以遏制并开始向好的方向转化。二是大幅度增加转移支付。2005年除税收返还和体制性补助4143.71亿元外,中央财政安排各类转移支付补助达到7329.97亿元,比2004年增长21.6%。其中财力性转移支付达到3812.72亿元,比2004年增长46.4%,用于中西部地区的比例达到90%以上。不仅推动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有效缓解了县乡财政困难,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