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日本垃圾分类回收促循环型社会发展
新华社东京4月12日电综述:日本垃圾分类回收促循环型社会发展
新华社记者蓝建中
在东京,经常可以看到高耸入云、或方或圆的大烟囱,这些就是垃圾处理厂的标志。东京每个区都有一两个垃圾处理厂,它们不仅能回收资源,还可用焚烧垃圾的热量发电、提供热水等。可以说,垃圾处理厂对于促进城市节能环保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其前提则是对垃圾细致入微的分类回收。
垃圾分类不分城市乡村
20世纪50年代后,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由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最终填埋场不敷使用,并发生了很多关于垃圾问题的冲突。为此,东京在1956年制定了“清扫工厂10年建设计划”,决定在一些区建设自己的垃圾处理厂。
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日本的家庭垃圾主要根据是否能够焚烧而分为不燃垃圾和可燃垃圾。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垃圾填埋场空间越来越少,减少垃圾产生量并促进资源再利用日益受到重视,垃圾分类开始分为旧书报类、塑料类、废电池类等。
如今,日本的垃圾分类更加细致。以记者居住的东京都涩谷区为例,家庭垃圾被分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资源垃圾和大件垃圾四大类,其下又详细分类,例如资源垃圾可以分为矿泉水瓶、玻璃瓶、纸、铝罐、铁罐等。每种垃圾都要按规定的收集时间放在指定收集处。垃圾分类过程也要求得很细,以矿泉水瓶为例,要拧下瓶盖、撕掉包装纸作为可燃垃圾扔掉,还要清洗干净、踩扁后装进回收袋里放到收集处。
不仅东京这样的大城市,日本其他小城市甚至农村地区,垃圾分类也一样细致。例如爱知县碧南市将垃圾约分为26类,熊本县水俣市约24类。记者曾走访的德岛县上胜町在日本国内以垃圾分类细致而著称,分类达到34类。
垃圾分类立法不断完善
日本垃圾分类的历史,其实就是法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上世纪50年代后,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垃圾问题日益严重,1970年12月25日,日本国会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这部法律经过多次修改,目的是遏制废弃物的排放,并对废弃物进行适当的分类、保管、收集、运输、再生和处理,保持清洁的生活环境,提高公共卫生。
虽然修订了《废弃物处理法》,但是废弃物的产生依然非常庞大,确保最终处理废弃物的工厂也非常困难,同时非法投弃垃圾也在增加。日本政府认为,为了解决废弃物回收问题,需要摆脱“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型”的经济社会,建设环境负荷小的“循环型社会”。
2000年6月2日,日本制定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该法提出,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还规定了减少产生、再利用、再生利用、回收热量、适当处理等的优先顺序。这一法律对于减少垃圾和提高废弃物利用率产生了重要作用。
广泛宣传,垃圾分类从小抓起
日本垃圾分类和节能环保意识密切相关,日本人从小就接受节能和环保教育。比如一些垃圾收集点的垃圾如未按规定分类,现场照片经常会被送到附近小学,作为学生课堂上的反面教材。不少日本人甚至形成了将垃圾带回家分类的习惯。
记者曾参观过水俣市的环境清洁中心。该中心经常针对市民举办垃圾分类的说明会,讲台前面摆放着分类样本,电线、旧报纸、旧衣服、小型电器、矿泉水瓶、铝罐、铁罐等等,足足24种。玻璃瓶还要按透明、黑色、茶色、绿色和淡蓝色分成不同的种类。
水俣市环境清洁中心副主任有村文明介绍说,水俣市在1992年之前只将垃圾分为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1992年之后开始增加分类,最终达到24类。这可以有效减少垃圾量,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而德岛县上胜町不仅注重垃圾分类,2013年9月19日还通过了“零浪费宣言”,提出在2020年之前使上胜町实现零垃圾排放,尽最大努力消除焚烧和填埋的垃圾,建设不会产生垃圾的社会。
非营利组织“零浪费学院”接受上胜町委托,负责运营町内的“日比谷垃圾站”,帮助处理垃圾,还负责运营“循环商店”和“循环工作室”。循环商店是“免费的再利用商店”,町内家庭产生的无用物品,无论是町内居民还是町外来的游客,只要有需要,都可以随便拿走。每年,约10吨的家庭用品被送到循环商店,约有8吨被拿走再利用。“循环工作室”则是将町内收集的旧和服、鲤鱼旗等布料,由町内擅长缝纫的人重新加工成衣服和杂货后销售。
(责任编辑: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