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建筑针灸”唤醒千年石窟——文旅开发拓宽新思路

2025-04-14 06:42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炬鹏)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建筑针灸”唤醒千年石窟——文旅开发拓宽新思路

2025年04月14日 06:42   来源:经济日报   

  这个春天,浙江台州黄岩石窟在社交媒体上引起广泛关注,成为当地最出圈的网红打卡地。设计改造黄岩石窟的黄金赌城建筑师徐甜甜也获得了沃尔夫建筑奖,成为国内首位获此奖项的建筑师,人文设计与自然景观的成功融合,为地方文旅资源开发打开了新思路。

  黄岩石窟位于黄岩江口街道山下郎村,自唐代建县起,这里就是筑城、铺路、造桥、修渠及民众建房所需石板石条的取材地,被称为“山下郎石板仓”。历经岁月打磨,石板仓形成了千奇百怪的人工洞窟,洞连洞、洞通洞,造型各异,仿佛一座神秘的地下宫殿。但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这些洞窟逐渐被废弃,杂草丛生、热闹不再。

  近年来,洞穴露营、悬崖秋千、洞窟咖啡等旅游新业态、新玩法不断涌现,当地敏锐察觉到闲置的废弃矿洞蕴含着文化和旅游价值。为了盘活沉睡资源,黄岩区将废弃矿洞改造提升项目纳入黄岩九峰山风貌建设标志性节点工程,经过精心筹备与规划,黄岩石窟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应运而生。黄岩区文广旅体局负责人杨茵说,由于黄岩石窟是重要的自然文化遗产,改造时希望既能保留历史风貌,又能赋予新活力,因而邀请了在自然景观改造方面有着成功经验的徐甜甜团队。

  经过反复勘察调研,徐甜甜团队拿出了“建筑针灸”的改造方法,简单来讲就是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强调通过精准、有针对性地小规模干预,激发自然景观整体的活力。比如,洞窟内部采光严重不足、阴暗潮湿,复杂的地形地貌加上部分浸没在水中的岩壁,不光大型施工设备进不去,前期勘测工作也很困难。面对难题,设计团队和施工单位摒弃大规模改造的常规做法,拿着手电筒,一点点细致勘探每一处角落。

  黄岩城市建设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工程师张安介绍,针对洞窟存在的风化、结构不稳定等安全隐患,他们对近4700个点位进行细致排查与除险加固,每一个点位的确定、每一次加固作业的实施,都如同针灸师精准找穴位,以最小干预实现最大功效。

  在空间设计上,石窟保留了千年以来形成的石头生产运输通道,将其变为交错连续的通廊,沿途设置镂空造型的栏板,既减轻重量荷载,又形成柔软肌理。在构思设计黄岩石窟旅游标识时,选用灯光投射作为全新的信息载体,一道道柔和明亮的光线就像灵动的画笔,巧妙勾勒出指示方向、景点信息,最大程度地保持原始风貌,让古老的岩壁在岁月中安然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而曾经靠挖石头为生的山下郎村,如今也成立了共富公司,村民在景区从事多种工作,吃上了“旅游饭”。

  “事实上,像黄岩石窟这样运用人文景观理念改造的文旅项目在浙江并不鲜见,缙云石宕、红糖工坊、平田农耕馆等文旅改造项目均形成了‘文化传承+遗产活化+协同共富’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社会所经济师章静波表示,浙江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并运用于展示空间价值重塑、合理保护利用在地生态元素创新产业形态,探索打造“主客共享”的共富产业链条,实现在家门口创业就业,有效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社会所所长俞莹认为,浙江作为“两山”理论发源地,已成功探索出一条通过文旅开发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路径,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到“靠山养山”再到“养山富民”的转变。

  “这些文旅开发的成功案例有三方面的共性特点:一是都以独特的标志性景观迅速引爆全网,成为风靡一时的网红打卡点;二是都将矿洞、竹木、古建筑等资源的价值挖掘到了极致,成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地标;三是都实现了自然与人文、传统与时尚、艺术与科技的完美融合,创新打造文旅消费新空间、新场景。”俞莹表示,黄岩石窟等文旅改造项目打破了文旅开发传统思维定式,探索形成了从“大拆大建”到“微创激活”、从“文化单一展示”到“价值延伸共创”的可持续文旅发展新路径。

  “黄岩石窟等项目运用人文理念、艺术装置活化自然空间,以‘文化基因+历史遗产+科技赋能’的形式,提升文旅深度体验感。同时,也为协调化解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开发建设矛盾提供了借鉴。”章静波说。(经济日报记者 李 景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