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让乡土文化温润乡村“精气神”
原标题:新华网评:让乡土文化温润乡村“精气神”
“关注农村发展”系列评论之二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日前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走黄金赌城娱乐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在很多人心目中,乡村是母亲的唠叨、儿时的玩伴、房前的小溪、婉转的鸟鸣,抑或是一个温情脉脉的眼神,无不寄托着浓浓乡愁,它们深深融入血脉之中,成为人们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留住乡愁、记忆,让乡村变得更美丽,是每一个人的梦想。实现乡村振兴,绝不仅仅是追求物质上的充裕,更需要精神上的富足。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逐渐显现。在城市文化的强势冲击下,传统乡土文化的生存土壤发生了改变,许多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传承千百年的传统技艺濒临消失。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离开了文化,乡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徒有其表,无法实现永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振兴的核心就在于文化振兴。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激发乡村发展活力,让乡村更美丽、村民生活更美好,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目标,需要充分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通过文化建设促进乡村发展繁荣。
重拾乡村文化自信。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还要不遗余力地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用乡土文化来提升乡村发展品质和农民生活质量,让农民树立对美丽乡村、文化乡村的自豪感,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收获更多幸福。乡村文化在稳定社会、凝聚人心、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要求我们守护好文化根脉,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中换发出勃勃生机,让乡村展现出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
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村民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受益者。乡村文化如何建设、建设得好不好,村民最有发言权。要培育村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按照共建共治共享的原则,不断激发村民文化自觉,发挥村民在文化建设、管理和共享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在文化建设方面,各地禀赋各异、特点不同,要注重发掘本土文化资源,尤其是当地人文内涵,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不搞“千村一面”。同时,要以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为乡村持续发展注入更多“活水”。
新时代新起点,只有不断丰富乡村文化内涵,让乡土文化温润乡村“精气神”,才能让乡村焕发生机和活力,城乡发展更加均衡,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责任编辑: 邵希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