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安徽:激活徽文化的“善治”能量

2018年01月03日 10:10    来源: 安徽日报     黄晓红 王伟

  乡村振兴,需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歙县着力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古为今用,给现代社会治理带来新气象——

  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在广大农村,能否调动起更多力量实施有效治理?去年12月上旬,记者在黄山市歙县乡村走访中了解到,该县在推进乡村治理过程中,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激活徽文化优秀基因,将其道德教化滋养作用与现代社会治理有效结合,使社会和谐稳定建立在较高道德水准上。近年来,全县社会大局稳定,群众安全感位居全省前列,先后获全国文明县城、全省平安县等称号。

  传承家风文化,为和谐乡村汇聚自治能量

  走进位于歙县定潭村的新安国医博物馆,记者在领略了新安医学之博大精深魅力的同时,还了解到当地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世医名家“张一帖”传承至今已460年,当今这个门庭兴旺的“兄弟三博导,两代七教授”之家荣获了首届全国文明家庭称号。除了高超的医术,这个家族的传家法宝就是代代坚守的家规家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这个被中纪委网站推广的张氏家训所承载的“精”“诚”“仁”“孝”“和”等价值理念,几百年来维系着家族良好的家风。“我们为人处世的一切都是根据这个家训来做的”,“张一帖”14代传人、国医大师李济仁说。

  制定并恪守族规家训,是古徽州人传统的治家之道。古徽州府所在的歙县,众多名门望族都以族规家训对宗族成员进行道德教化和行为约束。这些带着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族规家训由一个个宗族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形成了当地崇德向善的民风。

  现代乡村虽早已打破了宗族治理的格局,但歙县在开展乡村治理中意识到,家风影响乡风,传统的治家之道能助力现代乡村治理。该县通过“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评选,倡导村民传承好家风,同时搜集整理出400余条具有当代价值和传承意义的族规家训,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对照,提炼出有各村文化特色的村规民约,推动乡村自治。

  融入了先祖文化基因的村规民约由村民参与制定并共同遵守,相互约束,由此也调动了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主动性。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传统文化研究会等自治组织在各个乡村日益活跃,许多过去由政府大包大揽而群众却不买账的事务,如今交由熟悉乡风民情的自治组织去张罗,很多难题和矛盾迎刃而解。歙县杞梓里村的红白理事会自2013年成立以来,倡导村民“婚事新办、喜事省办、丧事简办”,先后经办红白喜事212场次,为村民节约支出110多万元,遏制了铺张浪费等陋俗,减轻了村民的人情债负担,还营造出“一喜百家帮”的邻里互助之风。

  好家风好村风助推了乡村自治,但要将各方面自治力量发挥好,必须依靠基层党组织这个主心骨。定潭村百姓对此体会最深。前些年该村人心涣散,纠纷不断,而今由乱到治再到变成全国文明村,是新一届党支部有魄力,勇担当。村支书张亦华开展工作善于“弹钢琴”,他把村里的乡贤资源、宗亲资源、传统文化资源一一调动起来,使各种自治力量汇成和声,奏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新乐章。

  弘扬乡贤文化,为好人社会集聚德治能量

  歙县蓝田村是个有着行义好善传统的千年古村,历史上很多在外经商的蓝田人都有乐善好施义举。为让先贤事迹更好地激励后人,该村着力打造乡贤文化品牌,挖掘古贤事迹,整理名人史传,编写家庭和睦劝善歌,通过文化墙、乡贤馆等展示弘扬。在浓厚的好人文化氛围熏陶下,今日蓝田又成就了一段“蓝田米街”的美德佳话。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蓝田米街”原是一条只能供人穿行的小巷,如今很多村民进出有车,这条窄巷自然成了大家的出行障碍。紧靠巷子的汪顺仙、叶逸文、江建新三户人家主动把房子临巷的那面墙拆掉退后一米多,方便了乡邻出行,“蓝田米街”因此得名。

  道德是一切善治良治的基石,乡贤是最有亲和力的道德楷模。歙县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贤达辈出,王茂荫、黄宾虹、陶行知、吴承仕等学界大师都是歙县人引以为豪的乡贤。该县充分利用好本土的乡贤文化资源,通过建名人馆、乡贤馆、村史馆大力宣传弘扬先贤道德风范,引导人们见贤思齐。如今,一批新乡贤传承先贤遗风,以同样的情怀造福乡里。徽学研究专家鲍义来多年来一直为徽文化保护殚精竭虑,奔走呼号,从省报退休后,又回到家乡岭脚村率领乡亲修复古道。他对记者坦言,研究徽学让他更多了解到黄宾虹、许承尧等先贤报效桑梓的义举,潜移默化中他深受影响,只是自己做得还很不够。年逾七旬的雄村村民姚珍是位公益达人,她对记者说,雄村是曹文植曹振庸父子宰相的故里,当年,曹文植母亲临终前,当着乡亲们的面嘱咐儿孙要以德行世,多做善事。姚珍年轻时,外公常以此教育她要时刻把“德”字放心间,她牢记外公教诲,不仅把德作为治家之本,还通过一件件善举把这些正能量传递给乡亲以及八方来客。

  乡贤文化造就了新时代的乡贤群体,德高望重的他们以身垂范,保护传承村落传统文化,参与矛盾纠纷调处和村容村貌整治,成为乡村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昌溪村的方观喜等退休教师义务创办留守儿童学校,使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身心得以健康成长;三阳村的一批文化人发起成立梅溪文化研究会,挖掘整理当地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古建文物,使郁达夫笔下的这个“东方瑞士”更添文化魅力。

  新乡贤是村民身边的道德楷模,他们传导的正能量推动了好人社会的形成。2014年以来,全县有13人被评为“黄金赌城娱乐好人”,29人被评为“安徽好人”。

  挖掘民俗文化,为乡村共治凝聚向心力量

  每年金秋时节,歙县都要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民俗文化节,到如今已成功举办12届,影响力早已超出县域范围,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助兴。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文化盛宴上,各乡村的特色民俗节目闪亮登场,雄村的跳钟馗、许村的大刀灯、三阳的叠罗汉、昌溪的舞草龙等已成了民俗文化的品牌。这些群众自编自演的节目在赢得满场喝彩时,也激发了更多村民参与的热情。村庄里废弃已久的戏台被整修一新,快要失传的老手艺、老节目又上台亮相了。锣鼓一响,台上亮嗓,台下叫好,一台戏把全村人的心都聚在了一起。村里的公益事业要筹资,没得说,大家纷纷慷慨解囊;哪家遇到什么事需帮忙,不用愁,邻里乡亲搭把手就搞定。

  以德育人,育的是人格;以文化人,化的是人心。歙县的很多民俗活动,都蕴含着惩恶扬善、团结协作等道德教化的内核。随着文化活动的不断翻新,百姓身边的好人好事新风尚一一被搬上舞台。村晚大家乐,村歌赛起来,几年来,由歙县本地人填词作曲演唱的十多首村歌参加全国村歌大赛,多次获金、银奖。在一场场赛事中,一人上场,全家助阵,人人都成了不得闲的“角儿”,农村的赌博现象减少了,村民的精神风貌提升了。

  文化陶冶性情,凝聚人心,更提高了村民的素质。伴随着民俗文化的红火,歙县的乡村旅游也日益火爆起来。优美的田园风光、厚重的历史文化、古老的民风民俗,使一个个偏僻的村落成为热门景点。人多了,车挤了,但淳朴的村民以诚为本,不欺客,很少矛盾纠纷。

  为确保乡村长治久安,该县政法综治部门重心下移,使出绣花功夫打造共治格局。公安将徽文化精髓融入警营文化,将学习当地方言列入民警的必修课,以拉近警民关系,营造警民共治的和谐氛围。前年12月,一名驴友在搁船尖一处深山迷路,接到报警后,公安武警和当地村民及社会力量组成的多支救援队伍联手搜救,经过50多小时生死营救,终将受困游客救回。县法院常年送法下乡,并努力将民事纠纷化解在基层。去年3月,在交通不便的新安江库区设立四个轮渡法官调解室,为游客及当地近10万名群众提供司法服务,至今已调解成功80多起民事纠纷,既降低了群众的诉讼成本,又防止了矛盾激化,维护了一方稳定。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刘园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