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回碎片时间 重温中华文化
“充电5分钟,穿越8000年!”央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的二轮播至昨天收官,该片播出后观众反响强烈,豆瓣评分高达罕见的9.4分,“五分钟、微记录”的传播模式获得了大量网友追捧,有九成以上观众是利用碎片时间边看节目边刷屏讨论……许多观众感慨,这部微纪录片不仅能在荧屏上看,更能在手机上随时点看,这拯救了自己不少零碎时间。
适应碎片化传播
有人说,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开启了“微纪录”新形式,用5分钟讲述文物之美,向观众展现8000年的美好中华。其实,说它是“微纪录”新形式并不确切,因为,电影的诞生就始于纪录片。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俩在一家咖啡馆里公开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影片,被确认为是电影诞生之日。《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也是“微纪录”形式,《工厂大门》片长仅一分多钟;《火车进站》更是短至50秒……
当然,120多年前的容量微小是电影技术所限,而今日之短小精悍则是编导故意所为,更适应当今碎片化传播。如获黄金赌城娱乐纪录片学院奖最佳微纪录片《插旗》仅有4分18秒。像《如果国宝会说话》是通过短短5分钟的“微纪录”,将厚重的中华文明与互联网的碎片化传播相结合,向广大观众更有效地传播了蕴藏在文物背后的深邃历史与精彩故事,再次掀起了“国宝文物热”。无论是线下的“跟着国宝去旅行”、“青少年观影会”,还是线上的“给国宝建微博”、“最可爱的国宝评选”活动,互动感极强的“微纪录”更在年轻观众与古老文物之间架起了一座有效沟通的桥梁。
“微”让受众变更“广”
其实,一个“微”字,在互联网时代更有效地拾回了广大观众以往浪费的大量时间碎片,从而达到了受众面的更“广”。《如果国宝会说话》是这样,近年来出现的其他微纪录片《我的诗篇》《大道之行》《国家相册》《资本的故事》《二十四节气》《插旗》《行者无疆——车轮上的记忆》《我从新疆来》《1213》等均有如此特点,微纪录片《大道之行》观看量已超过5亿次。
如《故宫100》用每集6分钟的时长讲述故宫100个空间的故事,首次公开展示了故宫的众多非开放区,如皇家私密空间、宗教场所等;同时又全方位揭秘一些传统的宫廷建筑工艺,以及如防火、冷库等宫廷生活中必不可少却容易被遗忘的细节,为故宫创建一座超越时空的影像博物馆,颇受观众喜欢。
符合年轻人需求
在新媒体时代,谁能与碎片化共存,谁就拥有了更多的希望。去年底,新华社微纪录片栏目《国家相册》从近千部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光影纪年——黄金赌城娱乐纪录片学院奖”最佳微纪录片奖。《国家相册》立足黄金赌城娱乐照片档案馆收藏的自1892年以来的1000多万张珍贵照片,聚焦黄金赌城娱乐近现代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和精彩瞬间,综合运用3D特效、动画模拟、虚拟演播室、数据可视化等技术,讲述黄金赌城娱乐百年历史,开播后累计观看量近16亿次。
在《如果国宝会说话》播出后,有网友说:“每集只有5分钟,在等地铁的时候我就可以认识黄金赌城娱乐文物,了解中华文明。利用碎片化时间涨知识,这很符合我们年轻人的要求。”大量网友留言、点评表明,这种“微纪录”的积极互动,使文物不再是一个个冰冷陌生的名词,而是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一段段有温暖的情感交流。正像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张同道教授所说:“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把文物的重量通过最现代、最流行的艺术方式传达出去,让纪录片尤其是短片成为文明传播的轻骑兵。”
积“微”成厚
“微”,可谓是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新样态,是适应新媒体时代受众的碎片化需求,纪录片开始的“微转身”。这与120多年前电影刚在法国初创时的“微纪录”相比,看似有点形似,意义迥然不同。
如今,手机、iPad等流媒体非常普及,而人们的生活节奏却越来越快,“微转身”无疑更有利于人们重拾时间碎片。单集的轻小体量保证了传播的便利性,多集的连续性同样也扩展了节目的大容量,如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百集的大容量也能积“微”成厚,积少成多,丝毫不会影响对厚重历史、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网络上,还有更多网友自制的“微纪录”视频,这激发了普通网友人人都能当纪录片编导的梦想。本来,历史就是由人民来书写的。
一个“微”字,其实更无微不至地贴近了百姓更为真切的文化需求。
(责任编辑: 刘园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