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市场决定电影票价更公平
今年春节档,观众恐怕再也买不到8.8元、9.9元这样的超低价电影票了。近日,一则电影票补将受到限制的消息传出,具体要求为:从2月15日(除夕)至3月2日(元宵节),全国影院票价(普通观众实际支付部分)不得低于19.9元,有特殊身份或条件限定的长期合作等不在其列。此外,补贴票数也有一定限制。
为了争夺市场、促进票房增长,很多电影投资方都会对影片播放机构实施“票价补贴”。比如,电影票原价是30元,观众只花了9.9元买票,其中差价20.1元便是票补。而这笔票补通常是由影片投资方补贴给播放机构的。应该说,票补对刺激观众购票、撬动影片票房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观众少花了钱,播放机构没有损失,影片投资方则因为“薄利多销”而获利,堪称“皆大欢喜”。
那为什么相关部门又要出一个“春节电影票价不能低于19.9元”的规定呢?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此次限制票补是为了更公平的竞争,营造一个规范成熟的市场环境,“票补其实是一种不公平竞争,在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里不应该出现,因为它对一些中小成本影片、文艺片不公平。”
不过这个看似对某些影片“公平”的规定,在观众看来恐怕就不会觉得那么“公平”了。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电影和其他商品一样,价格都应该由市场来决定。如果说一部影片内容足够优秀、足够吸引观众,相信投资方也不会不顾自身利益,拼命压低票价甚至倒贴钱,因为这样的电影即使票价再高也有观众愿意去看。
反之,如果一部电影品质不佳,即使票价再低,很多观众也不会买账。而“不得低于19.9元”的限价规定,对于这些影片来说将更是雪上加霜。因为票价与需求有差距,观众觉得“花这个钱看这种电影不值得”,观影的人少了,制作方的投资就更加难以有回报了,所谓的“公平”反而成了收回投资成本的障碍。
正如很多网友所言,要想真正繁荣电影市场,即使限价也应该是限制最高价而非最低价。商业电影是市场化行为,票价还是由市场说了算才好。
(责任编辑: 刘园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