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9.9元电影票:“甜头”抵不过“苦头”

2018年01月24日 09:20    来源: 新华日报     徐 宁

  记者昨日从金陵工人影城获悉,在即将到来的春节档,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2月15日至3月2日)期间,全国影院票价,普通观众实际支付部分不低于19.9元,这意味着,近年来春节档期间因“票补”频频出现的9.9元低价票将不再出现。据悉,除限制金额外,补贴的票数方面,单部影片也不得超过50万张。有人认为,取消票补,虽然是行业联合起来抵制乱象,但结果是观众得到的实惠少了。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9.9元的低价片不利于促进内容的优质生产和电影业的可持续发展。

  “票补”是订票APP竞争的产物,即由电商售票平台及片方补贴影院差价,资本越雄厚,“票补”就越积极。

  “票补”不全是坏事。2014年国庆档《心花路放》在“猫眼电影”开启9.9元和19.9元超低价购票先例,仅预售票房就高达1亿元,由于提前锁定观众,该片最终票房破了10亿元。某种程度上说,票补刺激了观众的观影需求,做大了电影市场的“蛋糕”。

  但“票补”本质是一种资金杠杆游戏,是资本实力的较量,依仗“票补”占有更多排片率,成为资本大片垄断市场的一种发行策略。

  虽然电影行业早就有最低票价的规定,但往往一家影片进行“票补”,就会带动其他影片效仿。可以说,“票补”其实是变相击穿了“零售票价底线”的游戏规则。

  “票补”利用超低的价格优势,虽然第一时间争取到更多排片场次,但势必会助长价格维度的低端竞争,而占用原本应用在提高影片质量上的资金,这不仅会让那些中小成本电影更难有排片率,也会让大片竞争难以为继。

  与此同时,近年来影院建设成本越来越高,“票补”“胁迫”那些更多投入硬件升级以及软件改造的影院,回到低端竞争,无法通过“服务附加值”获得更高收益,长此以往,也就没有谁愿意提升影院的软硬件投入,进而提升服务质量。

  可以说,“票补”虽然能让观众得到一时便宜,但从长远看,受损失的还是观众自己。试想,让电影产业链许多重要环节失去了在质量、服务等方面展开竞争的动力,9.9元一张的电影票,又有什么优质体验可言呢?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刘园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