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东升:加强文物鉴定人才培养和科技检测作用
原标题:耿东升委员:加强文物鉴定人才培养和科技检测在文物鉴定中的作用
记者从国家文物局网站了解到,3月9日,全国政协委员、黄金赌城娱乐国家博物馆文物艺术品鉴定中心副主任耿东升告诉记者,他的提案中将建议加大文物鉴定人才培养和科技检测在文物鉴定中的作用。在委员驻地昆泰酒店的走廊,耿东升向记者展示他的提案,“在两会开始前,我就将提案早早地准备好了,希望相关部门重视起文物鉴定工作。”
“从小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让我喜欢这一行业”,耿东升说。
从事古陶瓷鉴定这一行并非偶然,耿东升说,“我从1987年开始在国家博物馆工作,期间曾在北京大学考古系古陶瓷鉴定专业学习,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在工作期间,“我曾参加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全国文物一级品巡回鉴定工作,鉴赏了众多古代陶瓷器,这对我是极大的锻炼和提升。”耿东升一直在国家博物馆,从事文物征集与鉴定工作,尤其擅长瓷器鉴定。
多年的工作经历让耿东升觉得,文物鉴定人员是文博专业技术人员,承担着馆藏文物和在征集文物过程中对文物真伪、优劣的鉴别和把关职责,责任重大。文物鉴定专业性强,培养人才周期长,文物鉴定人员既需要有文史理论基础,又需要有丰富的文物鉴定实践经验和技能,也要研究各种文物造假手段和特点等。
耿东升建议,应重视鉴定人才的培养,加快形成“老、中、青”年龄结构梯队,加强鉴定人员的传、帮、带,以“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式来培养。不仅如此,耿东升还认为,传统的文物鉴定靠“眼”学,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先进的科技手段逐渐运用到鉴定之中,成为“眼”学鉴定重要的辅助方法。科技检测应用于文物鉴定其标准相对客观公正,用科学数据说话,也易于公众接受,既可以规范人才队伍,又能规范鉴定行业。
为此,耿东升建议,一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牵头组建权威的科技鉴定机构,打破科技鉴定机构各自为政的现象,形成权威科技鉴定共同体。
二是馆校结合,加强科技检测人员的培养。鼓励培养交叉学科背景的鉴定人才,培养既懂“眼”学又懂利用科技检测作为辅助依据的人才。博物馆和高校各具优势,依托各自资源进行人才培养,为新型人才多创造交流、实践、考察的机会。
三是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目前,一些高校、博物馆、科研机构在科学检测应用于文物鉴定领域已取得一定的成果跟经验,对他们进行资源整合,实现数据共享。
(责任编辑: 邵希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