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力推动乡村文化资源转化
原标题:大力推动乡村文化资源转化
——山东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系列报道之三
广大乡村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将这些资源加以转化、利用,为乡村致富充电、改善农民精神风貌助力。
济南市商河县是鼓子秧歌之乡,逢年过节,城乡群众都会跳起鼓子秧歌,表达喜悦之情。商河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赵栾星说,乡村不单要发展农业,更要重视文化建设,利用本土资源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赵栾星介绍,商河县今年将加强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建设,加强群众文化培训,扶持建设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在2017年扶植、培育首批5个庄户剧团的基础上,实现各镇(街)庄户剧团全覆盖,支持打造庄户剧团参与“一村一年一场戏”下乡演出。让百姓身边人讲述百姓身边事,是最生动的文化表达。2018年,商河县将加强农村文化题材作品创作,倡导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创作富有乡土气息、讴歌农村时代变迁的优秀文艺作品,弘扬商河精神,讲好商河乡村振兴故事。在鼓子秧歌进校园的基础上,逐步恢复更多村庄的鼓子秧歌,使其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融洽邻里关系、促进农民身心健康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临沂市临沭县是传统农业县。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柳编产业,解决了很多群众的就业问题。临沭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王志银说,悠久的农耕文化,必须赋予其时代内涵,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教化育人的作用。
王志银说,今年临沭县将以优秀老干部、老教师、老族长、大学生村官、返乡农民工、企业家等群体为主,推选出一批德高望重、有知识才学、志愿奉献和服务的新乡贤,建设乡贤文化。同时在镇(街)建立乡村文化展览馆,集乡土建筑、村情村史、生活民俗为一体,用实物和图文,将散落民间碎片化的乡村文化串联起来,留住乡村记忆。此外,当地还计划编撰村史、姓氏书籍,征集评选一批优秀家风家训,创作一批来源于群众、来源于生活的小戏小品,由当地群众自编自演,进一步扩大群众参与度,引起群众共鸣。
近几年,菏泽市成武县加强对传统建筑保护修缮力度,培育良好村风民风,挖掘乡土文艺人才,实施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使农村精神文明焕发出新的气象。成武县文化体育局局长汪雁征说,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振兴是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村风民风、建设美丽乡村的前提。这期间,文化部门要找准自己的位置。
汪雁征说,今年成武县将以县文化中心全面启动建设为抓手,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实施全民阅读计划,加大干部书屋、职工书屋、农家书屋建设力度;计划全年开展各种文化惠民活动150项。同时,结合棚改工作,当地拟修缮老衙门、吕氏民居、大台小台遗址、民国女子学校、李氏宗祠、邵氏宗祠等传统建筑、遗址,完善从城区到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挖掘生产性非遗技艺门类,如刻瓷、黑陶、泥塑等项目,助推农民增收、精准扶贫,使农民从精神上、经济上“双脱贫”。
通过大力实施“乡村记忆”工程,济宁市梁山县尝到了甜头。近年来,梁山县文化部门组织文史爱好者,深入古村落、运河码头、历史文化名村,采访老年人,查阅家谱族谱,考察古庙古碑,陆续发掘整理了很多历史资料,创作的一批文艺作品深受基层群众喜爱。
梁山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刘勇说,在工业化、城市化迅速推进过程中,很多乡村在消亡,乡村文化失去赖以延续的载体。梁山县把乡贤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抓手,尊重本土文化的地域性、人本性和现实性,起到了较好的教化乡里、涵育乡风文明的重要作用。目前,全县建起了640余个文化广场,村村都建设了综合性文化中心,培养村文艺团队近千支,形成了“村村建团”和文化阵地“全覆盖”。特别是注重发挥新乡贤的带头作用,充分发挥退休返乡的老教师、闻名当地的贤达人士、德高望重的村干部的积极带头作用,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整理撰写村志,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2018年被山东定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年”,聊城市高唐县则提出所有镇(街)综合文化站要达到国家二级站标准,全县村(社区)要建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用以满足农村群众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的需要。
高唐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浦杏军表示,近年来,高唐县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2018年计划演出200场。今年,当地将深入实施文化精准扶贫,给经常组织文化活动的队伍配发音响和锣鼓等器材,为文化广场安装高杆灯。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将文化产业与农业观光、乡村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打造乡村旅游线路。同时,高唐县还计划开展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度建设,实现资源共享,组织文化骨干和文化志愿者,开展各类艺术培训、文化讲座、展览展示等公益性文化普及活动。
(整理:苏锐,参与采写:高倩倩、赵湘、李保霞)
(责任编辑: 邵希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