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陕西文化产业探索:文化旅游成贫困地区“金名片”

2018年04月08日 09:50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蔡馨逸 杨一苗

  原标题:陕西文化产业探索:文化旅游成贫困地区“金名片”

  “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对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自信举足轻重,而守住传统根脉、留住文化之魂正是文化企业当前必须履行的责任。”

  

  陕西省铜川市照金镇首届照金国际滑雪公开赛,选手从起点出发。新华社记者邵瑞摄

  文化产业如何利民惠民?文化项目怎样坚守主流价值?产业发展瓶颈如何突破?黄金赌城娱乐文化产业在高速发展阶段中面临的这几大难题亟待破解。

  陕西省以文化旅游项目带动地方经济转型、以传统文化内核驱动文化产品研发,以小资本撬动大资金,尝试破解文化产业发展收益小、融资慢等难题,探索既坚守主流价值做文化精品、又以机制创新实现文化升值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文化旅游成贫困地区“金名片”

  提起小时候的苦日子,28岁的安荣博记忆犹新。“就靠种点玉米、小麦过活,吃了上顿都未必有下顿。镇区没有上下水和供暖设备,每到寒冬腊月,村民们只能依靠火炕和蜂窝煤炉取暖。”就在他上大学时,他的家乡——陕西省铜川市照金镇的不少地方,还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

  如今,家乡的变化让安荣博倍感自豪。这里红墙白瓦的建筑依山傍水,勾勒出一幅田园牧歌的美丽画卷。革命旧址成为重温红色记忆的鲜活讲堂。照金就如同它的名字一般,“日照锦衣,遍地似金”。

  陕西省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革命、民俗、宗教等文化资源各具特色。如何把文化资源的优势变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并让老百姓切身获得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实惠?在曾孕育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革命老区照金镇,红色文化与旅游开发在这里完美结合,开出了致富惠民花。

  这些转变始于2012年。随着《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全面实施,照金镇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把“老区振兴”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开发建设生态农业与观光休闲相结合的特色小镇。

  以照金名镇、薛家寨、大香山寺为主要景区的照金红色旅游小镇,于2013年建成开放,形成了包括休闲游、户外游、冰雪游、研学游的特色旅游景区。2017年接待游客量超过200万人次。

  文化旅游景区不仅改变了当地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更发挥旅游带动效应,为老区群众创造了脱贫致富的路径。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照金村见到41岁的鲁麦莲时,她正和丈夫在家中编山核桃挂件。从去年7月学会编织手艺至今,她靠在家门口的景区卖山核桃工艺品已经赚了上万元,这让她看到了脱贫的希望。“过去在外地打工一个月赚一千多块钱,根本包不住花销。”她说。

  去年,听说照金景区的游客越来越多,技能培训让很多村民在景区找到了工作,鲁麦莲立刻赶了回来。经过培训,她成功获得了“陕西省创业培训合格证”,并在景区繁华的商业街摆起了小摊。“今年就能脱贫,我有信心。”鲁麦莲笑着说。

  据陕文投集团总经理助理、陕西照金公司董事长李尊鹏介绍,景区开发建设中,始终注重保障改善民生,将过去没有自来水、天然气、污水处理和垃圾回收的村庄,建成了楼房联排、绿树成荫的宜居小镇,并利用文化活动逐步改变当地村民的精神面貌,通过就业创业培训、发展商贸服务、开发和销售特色农产品等,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目前,当地村民入股组建公司参与镇区景区管理,解决了当地及周边村民600多人的就业。“股份分红+土地流转收入+商铺租金收入+工资收入+创业收入”五重保险,系统化解决了群众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让老区群众真正成为旅游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照金镇区村民的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5410元,增加到2017年底的18600元。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燕表示,文化旅游扶贫是典型的“造血式”扶贫,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吸引消费,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就地参与旅游经营服务实现脱贫,同时,旅游业就业量大、门槛较低、方式灵活,可以充分调动贫困群众参与,扩大受益面。

  挖掘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枣园文化广场毗邻延安枣园革命旧址,《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这里的“延安1938”街区看到,街道布局遵循着1938年老延安城的街衢市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等当年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在文创产品商店里,原本严肃、“土气”的陕北老汉形象被做成了憨态可掬的玩偶,当地的小米、红枣等土特产也做了创意包装。

  “延安的红色旅游不再是单调生硬地听讲解、看史料,这让我很惊喜。”对比多年前的旅游经历,游客周星有感而发。穿行于原样复建的“老延安城”中,被舞台剧《延安保育院》感动得热泪盈眶;在南泥湾和当地老乡一起“重温大生产、再唱南泥湾”……各种体验式游览让她对红色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文化学者肖云儒认为,陕西有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遗存,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已成为盘活文化资源的关键。

  近年来,陕西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尝试以贴近现代生活的表达方式创新红色文化产品,枣园文化广场是其中之一。陕文投延安公司负责人吕忠诚告诉本刊记者:“我们通过对建筑细节、文化内涵的捕捉,运用时尚创意进行全新表达,让老延安城原有的历史记忆在当代人的生活中‘复活’,更让年轻人用他们喜欢的表达方式读懂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的召唤。”

  陕文投公司先后开发建设了韩城古城文化景区、延安枣园文化广场、照金小镇、安康瀛湖等多个文化旅游景区,并投资拍摄了《红旗漫卷西风》《遵义会议》《阿良的长征》等多部革命题材影视剧。

  由陕西历史博物馆和陕文投共同开发的《陕博日历》,是从陕西历史博物馆37万余件馆藏文物中精选出的365件国宝组成,一经上市广受欢迎。文创产品已成为展现陕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让历史文化走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途径。为了让过去的历史“活”起来,陕西省推出了陕西皮影头谱系列工艺品、千足金千足银善业佛、汉阳陵博物馆吉祥物抱枕、仿唐花鸟纹香囊等浓缩了陕西民俗、历史的文创产品。

  陕文投董事长王勇说:“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对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自信举足轻重,而守住传统根脉、留住文化之魂正是文化企业当前必须履行的责任。”

  以金融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与金融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文化与金融的融合,是促进文化繁荣、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需要,也是金融业培育新增长点、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这已经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然而,目前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未有效解决,文化金融融合发展之路仍在探索中。

  本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陕西的文化企业在不断创新中盘活文化资源、撬动金融资源、活化管理资源,实现了滚雪球式的发展。同时,推出一批更加符合中小微文化企业融资要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为文化产业寻求与金融资本对接提供了宝贵经验。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借助金融的有力支撑。陕文投从成立伊始的注册资本22.19亿元,发展到目前总资产近150亿元。董事长王勇表示,陕文投的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资本运作,特别是社会资本的整合以及充分利用各类金融工具。文化金融也是陕文投的核心产业板块之一。

  据了解,目前陕文投的文化金融板块已包括小贷、担保、资产管理、产业基金、创投基金、基金管理、互联网金融、文交所、版权交易中心、书画艺术品交易中心、文化金融服务中心等十多家文化金融类机构,还在筹建包括融资租赁、PPP基金等在内的其他金融业态。

  其中,陕文投小贷公司注册资本为4亿元,是全国注册资本规模较大的文化类小贷公司之一。小贷公司针对不同的经营周期、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微客户设计了文化授信贷、企业经营贷、文化信用贷、文化创意贷、文化抵押贷等灵活多样的金融产品。目前,小贷公司已累计向外贷款37亿元,服务超过800家企业,其中文化类贷款占比超过六成。

  此外,陕文投集团还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光谱技术等手段,推动文化资产的风险标准化。通过与黄金赌城娱乐科学院西安光机所等科研单位合作,将定量分析引入以往更偏重于经验定性分析的版权、书画艺术品鉴定、评估系统中,建立了文化产业无形资产和艺术品鉴定评估体系,这为金融机构开展文化资产证券化或抵押贷款业务提供了价值依据,降低了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风险识别的难度。

  陕西省社科院文化产业与现代传播研究所所长王长寿说,要通过文化金融生态体系的构建,为文化企业提供融资咨询、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资产评估和交易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更好的帮助文化企业对接金融资本。

  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陈蓉表示,缺乏无形资产认定、评估与流转的平台和机制等瓶颈仍制约着文化金融融合发展,因此,需要进一步推进无形资产评估与流转平台建设,解决文化创意产品估值难问题,并让资金投入方式向市场化、专业化转变,通过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天使基金支持有潜力的中小文化企业发展。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陕西文化产业探索:文化旅游成贫困地区“金名片”

2018-04-08 09:50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