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宠:乡村旅游的另类名片
原标题:萌宠乡村旅游的另类名片
▼猫村指示牌
▲猫村杂货铺
在台湾的新北市,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猫村”——侯硐。说是“猫村”,不仅是因为这里“猫比人多”:人口仅有100左右,猫的数量却有100~200只;更重要的是,猫的生息繁衍出乎意料地给这座村庄带来了火爆的人气:仅去年就吸引了上百万的游客观光停留,被称为世界级别的“吸猫圣地”。
猫与侯硐有着一段历史渊源。上个世纪,侯硐是台湾的产煤重镇。随着煤矿业的衰落,侯硐的矿区也在九十年代初关闭,以挖煤为生的村民纷纷外出。矿区多老鼠,村民很早就有养猫的习惯,因而他们的离开就留下了数量可观的流浪猫。直到2007年,人称“猫夫人”的摄影师简佩玲来到侯硐,组织了一批志愿者定期照看喂食;到了2009年,新北市政府将其规划为观光景点,侯硐的猫得到了有效的组织管理,正式作为一张“旅游名片”为小镇带来商机。
随着“二次元”、“萌”等亚文化风靡世界,小动物的“萌点”被越来越多的经营者开发利用,形成当地最诱人的旅游“招牌”。侯硐的猫、奈良的鹿、峨眉山的猴子……日渐成熟的“动物小镇”模式给当地带来了大量的客流、消费以及就业岗位,同时,也在日常管理和文化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开发利用好“萌宠”元素,开展乡村旅游建设,进而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值得思考探索。
首先,追根溯源,“动物小镇”的形成往往是历史或自然的选择结果。比如奈良的鹿群可追溯到日本1300年前的迁都事件,藤原氏守护神骑着白鹿迁移到现今的春日大社,鹿一直以神之使者的形象被当地人供养;青海湖的“鸟岛镇”也是由于当地独特的环境资源自然成为了“候鸟的王国”。因而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发展“动物旅游”的模式,需要当地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与历史传统适度开发,避免生搬硬套和同质化建设。
其次,要让游客与小动物保持适当的距离,既可以亲密接触,又保障安全,这就需要当地政府等相关组织管理机构合理规划设计,在细节问题上考虑周全。例如侯硐“猫村”就在醒目的位置贴上“猫咪喂食须知”、“不要使用逗猫棒”等提示,避免人猫因“接触不当”产生伤害。另外,小动物的饲养管理、疫病防治都需要专业人员定期跟进,“猫村”就曾出现过外来猫混入与偷猫等现象。
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动物小镇”的经营者更要在文化创新上多花心思,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条件开发周边的文创产品,真正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侯硐就在这方面做出了成功示范,将“猫元素”用到了淋漓尽致:随处可见的“萌猫”提示牌和导览图自不必说,“猫形”凤梨酥融合了台湾本土糕点,更具特色;杂货店里密集展示着猫的印章、饰品、明信片和图书,“萌文化”强劲的感染力就这样不由分说地传播给游客,并为他们的旅途留下另类的难忘回忆。
(责任编辑: 邵希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