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拟建20个城市级重大公共文化设施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更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成都正发展“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 ”的天府文化,将文化建设发展与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深度融合。成都全覆盖的文化设施建设是如何布局规划的呢?目前成都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情况怎么样?拟建哪些重大文化设施项目?昨日,市文广新局局长师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明泉做客《新天府会客厅》,披露成都市公共文化设施的最新规划,畅谈如何聚焦天府文化创造性发展,构建文化服务网络布局一体化,精辟点评成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凤凰山露天音乐广场预计9月建成
师江介绍,目前,成都已基本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阵地全覆盖,已经初步建成“15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
在大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方面,城市标志性重大文化设施成都博物馆新馆已开放运行,新声剧场即将投入运营,凤凰山露天音乐广场预计今年9月建成,城市音乐厅已完成主体建筑并进入内部装修,自然博物馆、城南文化中心已完成项目选址并已确定了设计方案。随着这些重大文化设施的建成,将会为我们这座城市再添别样的文化魅力;将会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师江介绍,我市将规划建设一批重大文化设施,拟建的20个城市级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具体如下:天府文化中心(成都中心)、成都自然博物馆、巴金文化博物馆、城南文化活动中心、杜甫千诗碑、金沙演艺综合体、成都川剧艺术中心三期、成都图书馆新馆、成都美术馆、成都文化馆新馆、成都大剧院、三国文化园、金沙考古及遗址保护中心、大千八德园、天府维度数字空间馆、文化名人、艺术大师驻留基地、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中心、成都黄金赌城娱乐书法馆、成都乐团演出排练综合用房、成都文化创意孵化中心。
构建“双核、两带、三区、三脉络、多聚落”文化格局
师江介绍,围绕成都确立的“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的网络化市域空间结构,成都将构建“双核、两带、三区、三脉络、多聚落”文化格局,形成“城市文化中心—城市文化副中心—区级文化聚落—基层文化服务网络”的布局模式,“一方面打造7个文化交往设施和文化活动集聚的重点区域,提升文化交往和活动能级,扩大文化影响力;另一方面建构国际标准、覆盖城乡、便捷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统筹11类国际一流的重大区域型公共服务设施及功能性设施,构建覆盖城乡的“15分钟基本公服圈”,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的差异化精准配置。”
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明泉看来,这是成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继成功创建国家示范区和“两项试点”后的又一次跨越,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成都的文化设施规划也在“跳起摸高”。
“双核”为老城文化设施核心区和天府新区文化设施核心区。高标准建设“天府锦城”,依托“天府文化中心”(成都中心建设)项目,整合省、市级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剧场、音乐坊等周边设施,构建传承巴蜀文明、凸显成都历史人文禀赋的都市传统文化核心区。结合天府公园设置天府新区媒体中心、天府维度数字空间馆、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科学馆等文化设施,构建弘扬、发展天府文化、彰显文化创新创造的都市现代文化核心区。
“两带”为龙泉山文化带,龙门山山前古镇文化带。以洛带古镇、五凤古镇、云顶山遗址为核心的龙泉山麓古镇带布局各类公共文化空间。规划启动“天府文化艺术区”的筹划工作。以川西民俗文化为依托,在以青城小镇、平乐古镇、街子古镇、白鹿小镇、安仁小镇为核心的龙门山麓古镇带布局各类公共文化空间。
“三区”则是指都江堰文化设施集群区、双流文化设施集群区和空港新城文化设施集群区;“三脉络”指的是天府中轴、锦江绿道、锦城绿道,依托规划建设,强化文化展示,提供文化特色体验。“多聚落”则是统筹布局形成均衡分布的区级文化中心和文化聚落,龙泉驿皇冠湖城市副中心、简州新城、淮州新城、东部新城(三圣乡)、北部新城、武侯新城、青白江新城、温江光华、郫都新城、新都翠微湖等城市专业副中心及其他区级文化聚落。
完善基层文化设施 实现文化设施差异化引导
师江透露,在基层文化设施规划方面,具备条件的区(市)县规划建设区级综合博物馆或专题博物馆,“中型馆”建设标准实施;全面完善区(市)县布局区级演艺中心(或多功能剧场);具备条件的区(市)县形成区级文化设施聚落。
值得一提的是,将实施差异化公共文化设施规划,一方面精准规划,与人口结构相适应,实现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差异化引导,“比如,老龄化区域,布局老年活动中心;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区域,布局青工文化驿站;高校周边、创意办公集聚区,为应对高知人群及外籍人群增加,加强高品质、国际化文化设施供给等。”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公民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主体作用,突出自我设计、自我管理和自娱自乐,激发公民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积极性,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区域对公共文化的个性化需求。
大力推进全民阅读8项工程 推进博物馆延时服务
从去年8月1日起,成都市属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开始延时服务,下班后或者周末也可以去博物馆了。师江透露,延时服务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下一步将继续在机制上创新,推进延时服务,扩大免费范围,加大惠民力度。
师江透露,为了让更多市民爱上阅读,成都大力推进8项重点工程:优化实体书店布局,开展实体书店扶持奖励,在商区、景区、社区、学校创新开办书吧、书店;建设青少年阅读中心,在市中心打造5000平方米的成都市青少年阅读中心,以青少年阅读为主题,开展全方位阅读服务,填补我市空白;拓展公共阅读空间,公共图书馆与实体书店联手,在全市建成20家成都图书馆城市阅读空间;投放阅读自助设施,在全市投放30台24小时自助书屋,图书更新率每月达10%,实现书屋图书通借通还;开展品牌阅读活动,举办名人名家“百姓大讲堂”、青少年“线上阅读马拉松”、电视专栏“蓉城书话”、深入基层“阅读七进”等品牌阅读活动,全年达万场活动;出版全民阅读读本,围绕天府文化,出版系列读本,赠送学校、图书馆、阅读空间、农家书屋达4万册;发布全民阅读指数,在全市开展全民阅读指数测评,并发布指数报告;媒体宣传舆论引领群众阅读,营造书香氛围。
(责任编辑: 刘园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