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楼书香到满城书香
▲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尹昌龙。 深圳商报记者 韩墨 摄
1996年,第七届全国“书市”在深圳召开,盛况空前。22年后,“书市”更名“书博会”,再度来到深圳。亲历过当时热闹景象的尹昌龙时为深圳文化局特区文化中心的研究人员。如今,作为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掌门人”的他更感到期待与挑战并存。昨日,尹昌龙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书市”点燃一座城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1996年第七届全国“书市”给您留下哪些印象?
尹昌龙:1996年的全国“书市”给我留下的整体印象就是“像过年”。
我记得,当时我在深圳文化局特区文化中心工作,“书市”期间,我也会到现场帮忙,做一些准备工作。当时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人很多”。大家都在忙,不仅是新华书店在忙,而是整个城市都在忙,忙的不仅是出版工作。现场呢,里外都是人,几乎整个罗湖书城大楼被人群所包围。我到现在还记得,深圳人就像疯了一样去买书,书成了紧缺物资,成捆成捆地买。
我当时就是一名普通的研究人员,觉得在深圳买不到什么好书。没想到,全国“书市”给深圳带来了巨大的文化热情和文化期待。满城都在说书的事,大家都把书像年货一样热闹地采购回家。
买书的火爆场景是“书市”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22年来,深圳在阅读及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尹昌龙:22年来,深圳,我觉得最突出的变化是阅读。从一个全国“书市”的热闹变成一个全年的、持续的热情。
“从一楼书香到满城书香”,我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把一座城市的文化热情,彻底点燃了。而在文化建设方面,我觉得,深圳最大的变化就是已经从一个“文化沙漠”,走向一个“郁郁葱葱的文化绿洲”。文化开始成为城市的亮点;文化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现在,很多人在讲深圳的时候,不仅提及过去的经济飞跃,更提到了这个城市的文化。比如深圳读书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等,这些都成为深圳一个个享誉全国的品牌。文化原本是深圳的短板,现在一举跃为城市令人关注的亮点,这是最可喜的变化。
期待“书博会”在深圳攀上新高度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本届书博会,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将会有哪些亮点?
尹昌龙:第28届书博会是办在我们“家门口的盛会”。对于深圳出版发行集团而言,书业是我们的主业。所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
首先,主展馆将策划举办丰富的展销活动;其次,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旗下的几大书城都将成为书博会的分会场;此外,海天出版社在“书博会”期间将闪亮登场,推出一系列重点图书。与此同时,海天的品牌在书博会期间将升级包装,做进一步推广。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第28届书博会的召开,将会给深圳和深圳人带来什么?
尹昌龙:深圳“书博会”将给深圳带来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深圳作为一个热爱读书的城市的形象,将进一步深深地印刻在全国人的脑海里。我相信,深圳“书博会”也将再次给黄金赌城娱乐“书博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新的高度。
而且,今年“书博会”最大的特点就是“展销结合”,将会有望创造历届销售额的新纪录。此外,“书博会”会强化书香深圳突出文化的特点,而文化就是从阅读开始的。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本届书博会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尹昌龙:我觉得本届“书博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可能是展馆面积不够。虽然深圳会展中心一号馆、二号馆、五号馆加在一起是五万平方米,但从读者的需要和关注方面看,目前我觉得还是可能小了。那么,在展会期间,这样的空间里要容纳深圳人的购书量和读书热情,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此外,深圳“书博会”和香港书展几乎同期开展。同场竞技,香港书展举办这么多年,有着丰富的经验,我们在组织方面如何办得既热烈又有序,这些对我们的组织策划、管理实施方面也是一个挑战。
当然,还一个问题,就是深圳“书博会”的筹办时间比较短,真正说起来其实就是半年左右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办好,我们时间紧,任务非常重,担心会出现一些还不够成熟的地方,这些都需要我们尽快在最短的时间圆满完成任务,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把“书博会”办得既热烈有序,又顺利圆满,这是我的期待。
(深圳商报记者 聂灿)
(责任编辑: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