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之美物:从博物馆中感受哈萨克民俗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七月,主题为“草原牧歌”的哈萨克民俗文化展在敦煌博物馆举办,本次展览作为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博物馆与敦煌博物馆的馆际交流活动,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展览中,那一件件文物、民俗展品和文化遗址图片让参观者领略到哈萨克族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
文物中的历史
在“草原牧歌”——哈萨克民俗文化展中,有很多关于哈萨克族的历史、文化、民俗等文物展品,它们逼真地再现了哈萨克族的历史渊源和生活场景,让人们进一步了解到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是甘肃省唯一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全国三个哈萨克族自治县之一。
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12个民族,总人口1.06万人,其中哈萨克族3100多人,占总人口的31%。
阿尔金山西麓,重峦叠嶂,沟壑纵横,有片片水草丰美的牧场,也有浩瀚的沙漠和空旷寂寞的戈壁。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曾经有古老的游牧民族游移住牧,征战割据,繁衍生息。据有关史料记载,先后居住过羌人、月氏、乌孙、匈奴、吐蕃、回纥等部落氏族。哈萨克族人原居新疆阿勒泰、巴里坤等地。20世纪30年代末期,有一部分人分批离开新疆进入甘肃,辗转游牧于甘、青、新三省(区)交界之处,历经十余年凄风苦雨,漂泊流浪。新黄金赌城娱乐成立后,才定居于阿尔金山下的阿克塞一代,形成了“甘肃哈萨克族”。
关于哈萨克族的族源,哈萨克族民间有一个传说: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位名叫卡勒恰哈徳尔的年轻首领,在一次战争中身负重伤,昏倒在沙场上。这时草原上飞来一只美丽漂亮的白天鹅,化身为一位姑娘,她把他带到了蔚蓝的湖边。这位勇敢的首领渐渐复苏,伤势痊愈。随后勇士将姑娘带到阿吾勒,并将姑娘由天鹅化身的事迹告诉人们,乡亲们亲眼目睹姑娘的美貌,赞叹不已,并相信了姑娘由天鹅化身的故事。这位美丽的姑娘被人们命名为kazak,与“哈萨克”谐音,后来,美女与勇士相亲相爱,生下三个男孩,这三个儿子成为哈萨克族的大、中、小玉兹等。当然,这是浪漫动人的传说。其实,哈萨克族在历史上是黄金赌城娱乐的一个古老民族。哈萨克族的重要祖先是《史记》《汉书》上记载的乌孙、康居、奄蔡,同时原在哈萨克草原的塞种(又称萨迦、西徐亚人)、月氏,进入哈萨克草原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铁勒、契丹等族,也或多或少地先后融入了哈萨克族,从而形成了中亚的一个重要民族。孕育这个民族的大地是广袤而神秘的哈萨克草原。哈萨克草原的地域是从祁连山西部沿天山北麓、阿尔泰山向西直至里海、伏尔加河;南及锡尔河、咸海及阿姆河以北一部分地区,以及额尔齐斯河一带。正是黄金赌城娱乐古书上说的“西域”。
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哈萨克三大古老部落联盟。
乌孙,战国时居瓜州、敦煌、祁连间,公元前160年被月氏击败,远迁伊犁河一带。后来月氏人被匈奴击败,迁徙到伊犁河谷。乌孙人为报复月氏人杀乌孙王之仇,击败了在那里游牧的月氏人,大部分月氏人西迁。原来的塞种和残余的月氏人融入乌孙部落。当时的乌孙国有“户十二万、口六十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成为西域地区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
康居,原游牧于河西走廊,在月氏人的胁迫下,迁往哈萨克草原,居牧于巴尔喀什湖以西至咸海间及锡尔河以北的草原,有“户两万、口六十万、胜兵两万”。
奄蔡,游牧于咸海与里海间的草原,有兵十余万,人口约五十万,“与康居同俗”。
三部族合计约170万人以上,均为突厥语系。秦汉时,哈萨克族的先祖就分布于哈萨克草原,为中亚“大国”。
汉武帝派张骞两次通西域,均到乌孙,“乌孙发驿送骞,与乌孙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张骞“凿空”沟通了汉廷与西亚、中亚的联系,“丝绸之路”联结畅通,意义深远。
文物中的文化密码
在展览中,还有许多与哈萨克族有关的民俗文物,它们生动地描述了哈萨克民族的生活轨迹和文化特色。这些带给人们的不仅是一种回味,还是一种认识和体验。
关于衣:哈萨克族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哈萨克族服饰系在古代乌孙、匈奴、塞种、克烈等古代民族或部落服饰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成。哈萨克族服饰选料考究,剪裁合理,色泽艳丽,种类繁多,颜色中包含着吉祥、祝福的意蕴。缝制、刺绣及饰品的精细加工等方面也都体现出鲜明的哈萨克民族特色。
哈萨克人自古以畜牧业为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为适应游牧迁居需要和山区草原的气候,其服饰多以兽皮、牲畜皮毛及各种布料手工制作而成。
仔细观察哈萨克族服饰,别有一番风情。随着时代变迁,如今哈萨克民族的服饰无论质料、式样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棉布、绸缎、呢料、条绒布和西式外衣、花裙等越来越普遍。虽然着装上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但是哈萨克族的人们依然对传统服饰情有独钟。
关于食:哈萨克族的吃、穿、住、行都有浓厚的游牧生活特点。主要食物都取自牲畜。奶类和肉类是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平时也吃面食。奶茶是牧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奶茶,在哈萨克族牧民中,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牧民多饮砖茶和茯茶。牛、羊奶除了煮奶茶、喝鲜奶之外,还可以制成各种奶制品和饮品,如奶油、奶豆腐、奶疙瘩、奶皮、酸奶、干奶酪、鲜奶酪等,酿制的马奶是哈萨克牧民在各种聚会、盛宴中必不可少的饮品。然而受其他农耕民族生活方式的影响,饮食还有馕、包尔沙克(油炸面疙瘩)、招贝若克、别斯巴尔马克(肉、油与面片合在一起吃的面食)、抓饭、米粥以及其他饭食。
哈萨克族饮食文化也是草原饮食文化的缩影之一。
关于住:有关哈萨克族衣食住行,早在公元前100多年时,在汉细君公主的《黄鹄歌》中就有记载。诗中记道:“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适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穹庐即毡房,旃即毡。由于哈萨克族在春、夏、秋、冬四个牧场中要不停地迁徙,只有易于搭卸、便于携带的房屋,才能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毡房正符合了上述要求。2000多年来,以游牧为生的哈萨克族在居住形式上继承了祖先的传统。
其中最简易的毡房,哈萨克语称为“阔斯”。在战争期间,起到十个“阔斯”为一个单位的军队组织。而牧场转场途中最常用的毡房为四扇格构架搭建的毡房,名叫“哈拉夏”,主要用于生活住房。
最具有文化内涵的房子是“白宫”。这种毡房使用空间较大,但浓缩着哈萨克人对自然、大地及生灵的崇拜意识,那些朴素美观的图案纹饰很有民族特色。哈萨克族的人们不用一枚钉子,将毡房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布置的井井有条,哈萨克毡房建房模式建筑技巧和内部结构上体现着哈萨克族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
据历史记载,王宫贵族所居住豪华、超大的毡房叫“夏宫”。据说它所用的装饰图案由几十名妇女花费了几年时间才绣制完成。“白宫”和“夏宫”在转入夏牧场时广泛使用。
倘若你置身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可以看到许多大大小小的毡房。几千年来哈萨克族就是逐水草居住的游牧民族,为了适应游牧生活,就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住所——毡房,以便于其游牧迁徙。毡房以木头为架、以毡覆盖,具有携带方便、易于拆卸的特点,用于制作毡房的毛毡、木栅栏、绑带、芨芨草等都取自大自然,具有环保的特点,体现了哈萨克人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环保生活方式。在漫长的历史中毡房这种易于活动的房屋既保护着哈萨克人的生活,也保存着哈萨克人的文化。
关于行:哈萨克族的畜牧业,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其先民就在阿勒泰草原、准噶尔草原、天山山脉及伊犁河流域放牧牲畜。以游牧为主,逐水草迁徙,一年四季各部落按一定路线转移牧场。夏牧场一般在高山草场,那里气候凉爽、水草丰茂、雨量充沛,宜于夏天放牧。春、秋牧场一般在山坡上或山脚下和沿河两岸的草场上。冬牧场在避风、朝阳的山沟、凹地或河谷两岸。主要牲畜有羊、马、牛和骆驼。史称其“牲畜众多,富者马牛以万计,羊无算”。
2000多年前,哈萨克族先民已从事游牧业,其传统交通工具主要依赖畜力,有马、骆驼、牛(及牦牛)及木轮大车、爬犁等。由于长期从事畜牧业,需要不断移动,马就成为乘骑的主要交通工具。因而,有关马的展出物品数目也颇多。
哈萨克族有句谚语:“马是哈萨克人的翅膀”。哈萨克牧民离不开马,无论是走亲访友,还是游牧迁徙、从事狩猎,都需要骑马,哈萨克牧民转场、运输货物,则常用牛车和骆驼托运。骆驼被誉为“沙漠之舟”,负重力和挽力均远远超过牛和马,有骆驼的人家,多用骆驼转场搬迁和运送货物。
而爬犁,即雪橇,是哈萨克人冬季使用的一种交通和运输工具。
历史遗产
岩画是一种石刻文化,人类祖先以石器作为工具,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来刻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它是人类社会的早期文化现象。
甘肃岩画的调查和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相继在省内发现了黑山岩画、昌马岩画、肃北岩画等,内容多表现动物、狩猎、祭祀等内容,这些图像大都凿刻在深灰或灰蓝色的岩石上,图像斑驳、稚拙、粗犷、简洁,技法主要是磨刻、凿刻等形式。而酒泉地区的岩画以分布广、数量多、风格多样、内容丰富而在全省占有突出的位置,它主要全面反映了北方古代西戎、羌族、乌孙、匈奴、月氏、突厥、党项、蒙古等游牧民族日常生活,是酒泉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
位于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红柳湾镇大坝图村的青崖子沟岩画是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重要古遗址之一。岩画分布在长约100米、宽约20米的山沟中,共计3处、总面积约50平方米,现存各种图案300余幅。图像反映了狩猎、驯捕动物、原始符号等内容。这些雕凿在岩石上的经历数千年的作品,向后人阐述了那个遥远时代的古老文化艺术,其文化内涵丰富,作为古代祁连山岩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研究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的宝贵图像资料。
在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内,目前遗存古遗址十余处,除了岩画外,还有塔合尔巴斯陶遗址、阿克塔木遗址、红崖子动物化石点、大坝图古藏文石刻、小红山古墓、加尔乌宗敖包,以及青石沟烽燧遗址、多坝沟烽燧遗址等。虽然很多遗址如今已是一些断断续续的暗黄色的土墙,但它们仍是见证历史最好的佐证。
漫长的历史中,一处处古遗址、一件件民俗文化物品,娓娓讲述着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而今,故址依旧在,而我们只能追忆那些曾经的往事。虽相隔千年,但我们等来了草原的风,看到了哈萨克族游牧的场景,感受到了哈萨克的民俗风情。
(责任编辑: 刘园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