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读书的“种子”
湖南衡阳市白沙洲工业园南江办事处,古老的湘江在此拐了个弯,将这片城郊之地揽入怀中。办公楼一层活动室,年轻的90后大学生谭延琮手拿激光笔,在台上讲述“我眼中的日本”。台下,可容纳50人左右的会议厅挤得满满当当。他们中间,有乡镇干部,有农民,也有暑期在家的孩子,有的是曾经的主讲,有的将在不久后走上讲台、分享读书感受。
每个月两期的读书活动,南江街道已经举办了19场。在这片农村人口依然占主体的城郊接合部,组织者半开玩笑地把举办读书会比喻成在“文化沙漠”种草,而如今,草的种子已悄然发芽。
远不止在南江。4年多时间,这个名为大河读书会的衡阳民间知识公益组织,用170多场读书活动和独特的组织方式,连接起数万名阅读爱好者。全民阅读如何推广?衡阳用自发的民间探索,提供了另一种“打开方式”。
通过结伴分享,将一个个读书爱好者连接在一起
初入大河读书会,谢燕感觉像是走进了另一个衡阳。
拥有蔡伦、王船山和石鼓书院的衡阳,历史上从不缺乏耀眼的文化光环。然而,在谢燕的印象中,随处可见的牌馆连同牌桌上麻将的撞击声,似乎更多体现着这座城市当下的“文化氛围”。这位小学老师自小就爱读书,但她发觉,真正能聊书的没几个。
2016年底,经朋友介绍,她走进了大河读书会,惊奇地发现,这座城市喜欢读书的人,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多得多,“每个人都有自己专注的一个领域,每个人都像是一本书。”
这其实代表着大部分初来大河者的共同感受——平时总觉得自己像一座座“精神孤岛”,可一旦有了连接,都会感叹,原来自己并不孤单。
大河读书会的组建,缘起于几位读书爱好者的一次远足。5年前的仲春,曾在衡阳媒体工作过的许丰华和在党政机关任职的李康杏,邀几位好友同游南岳。在王船山曾经隐居过的莲花峰,李康杏提议,可否把平时的读书聊天活动固定下来。此后不久,在衡阳市的一家咖啡厅,13名会员的第一场读书会,荡起了大河的第一朵浪花。
“读书太重要,可大家平时工作又太忙。怎么化解这一矛盾?我们不约而同地想到:结伴、分享、交流。”李康杏说。“每两周开展一次,每次一个主题,大家轮流主讲,讲完后随意交流。”许丰华说,在这里,只有读书爱好者的平等互动,大家既能沉浸于思想交流的愉悦,也可因见解不同而争得面红耳赤。
这个自由随性的民间组织,因为新鲜血液的注入,也开始完善着自己的运行机制。2015年初,现任执行会长曾小惠加入读书会。她提出,为保证读书会的质量,需要建立内容品质控制机制。于是,每场读书会,除了主讲,增设了用来补充主讲内容的副讲,以及串场的主持人。更加关键的是试讲机制,读书会的几位核心成员会对主讲内容提前把关,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每位参与者都是创造者,可以组织筹备读书活动
“两岁”那年,大河读书会开始遭遇“成长的烦恼”。
即便成立了专门负责活动筹备的秘书处,大河读书会一年的活动也很难突破20场。“秘书处干得很累,但读书会的影响力并不大。”许丰华说。组织者意识到,如果按照旧有模式走下去,读书会内的交流虽然精彩,可辐射半径终究有限。
创新来自一位普通会员的大胆举动,由她提议的一次小众文艺电影的众筹,居然大获成功。组织者开始反思:为何不充分调动每一位会员的创造力,让大家都来参与读书活动的组织筹备?
这种后来被比喻为“种子”的组织模式,开始重构读书会的活动筹备机制。任何一名会员都可以申请成为“种子”,他们是活动的负责人和领导者,被秘书处授权发起一场读书会,可以调动读书会的任何资源,联系主讲、副讲、主持人、志愿者以及场地提供方,并对活动的全流程进行专业化推进。
第一次担任“种子”时,谢燕兴奋又紧张,就像遭遇了一场大考。她一直关注家庭教育领域,好不容易从广州请来了自己认识的专家,还得自己找场地和志愿者,同时为活动的宣传四处奔走。这场活动却出乎意料的成功,在谢燕联系的衡阳市图书馆,拥有2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里挤进了300多人。
创新并未就此打住。会员梁新平自发组织的分会模式,又让组织者开了脑洞。“如果每次活动都来读书会总部,活动频率肯定有限。”爱好国学的梁新平跟几位好友一道,尝试着开启了国学分会的读书活动。分会以国学为主题,兴趣相投者自发聚集,规模虽小,但分享者更能沉浸其中。
“种子”加分会的去中心化组织模式,成为大河读书会至今坚守的组织形式。曾小惠将其概括为“人人参与,人人创造”,“让每一位会员都能体现价值,因此而锻炼成长。”
大河读书会的影响力,由此开始“裂变”式增长——20多个分会相继成立,成规模的读书活动去年增加到40多场。
坚守公益属性,让知识分享活动影响更多人
“唯读书与跑步不可辜负。”每天清晨,陈信总是最早出现在读书会微信群里的打卡者之一。他带领的大河读书会运动分会,每天6点半准时用晨跑和诵读开启新一天的生活。两年多来,风雨无阻。
在大河读书会,微笑常常挂在每个人的嘴角,他们在坚持阅读中追求更好的自己,也希望阅读能让更多人受益。
谢燕已是大河读书会的秘书长,虽然平时教学任务繁重,对读书会的事情却从不含糊。“读书会就像一个赋能平台,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成长。”谢燕说,如今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让这场知识公益活动不断持续,影响更多人。
这与南江办事处党工委书记凌浩的想法不谋而合。当初之所以力主把读书分会建到办事处,除了自己喜欢读书,更希望把学习的习惯植入自己所在的团队。分会成立半年多,读书活动办了19期,机关工作人员有的当主讲,有的当“种子”,“每个人都在参与,每个人都在改变。”
会员超过5000人,活动覆盖人群数万,读书会曾引来商业机构的青睐。有商家提议以冠名的形式提供赞助,有的希望把读书会的总部免费放到新建的商业综合体中,但都被组织者婉言谢绝。“不接受任何商业赞助,永不与任何商业利益发生任何交易。”这是大河读书会对外的承诺。“我们希望一直坚守大河读书会的公益属性。”许丰华说。
每人每年200元的会费支撑着大河读书会的基本运转。除了少数专职人员的薪水,所有人都在无偿付出,包括每一位邀请的主讲嘉宾。“付出即是收获,这是我们的价值观。”曾小惠说。
前不久启动的“溪流学院”,是大河读书会的又一次创新,目的在于为读书会未来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报名参加者,将以“元种子”的身份,接受培训和锻炼,从而成长为其他“种子”、主讲、主持等角色的合格培训者。每月起码读一本书,每周写4篇读书笔记——这是“元种子”们给自己定下的“通关”计划,他们沉浸其中,只希望跟衡阳这座城市中喜爱阅读的人一道,以书为媒,共建精神家园。
(责任编辑: 刘园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