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究院发布五年文化成果 “呵护”遗产促传承
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27日在甘肃敦煌开幕,敦煌研究院当日对外发布了近五年的诸多文化成果。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赵声良围绕保护、研究、弘扬三个方面细说了该院匠心“呵护”遗产促传承的点滴。
敦煌研究院是负责管理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榆林窟、西千佛洞、北石窟寺的综合性研究型事业单位。成立74年来,已发展成为黄金赌城娱乐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跨区域范围最广的文博管理机构,最大的敦煌学研究实体,国家一级博物馆。
保护篇:打造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典范
赵声良介绍说,敦煌研究院依托“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甘肃省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重点实验室”三大平台,研发了国内首台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建立了首个基于风险理论的石窟监测预警体系、建成了国内首座多场耦合实验室。
“这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有效支持和服务。”赵声良说,这在敦煌石窟综合保护体系构建和丝绸之路沿线文物保护过程中,获国家技术专利50多项,推广应用于全国10多个省(市、区)的200多项文物保护工程。
为实现莫高窟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敦煌研究院率先开展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经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一整套数字化技术,广泛运用于莫高窟及全国文博单位文物数字化工作,制定国家文物数字化保护行业标准11条(报批稿),如重点项目“数字敦煌”即是集管理系统、存储体系和资源库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据了解,“数字敦煌”资源库第一期中、英文版于2016年和2017年上线,实现了30个经典洞窟高清图像的全球共享,访问量已超过400多万次。今年开发的“数字敦煌”APP,实现了手机用户“掌上互动”。
研究篇:打造国际最具活力的敦煌学研究实体
近五年,敦煌研究院出版专著81部,发表学术论文534篇,临摹整窟3个、独幅壁画40平方米。最具代表性的是该院前任院长樊锦诗历时十年领衔编著的《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于2017年获得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创办的敦煌学期刊《敦煌研究》,入选第二、三届全国“百强报刊”。
据赵声良介绍,该院还积极推进敦煌学信息资源数字化进程,2017年上线的“敦煌学信息资源库”(二期),包括敦煌百科、资源总库、敦煌学术动态、多媒体专区、敦煌学研究专题库、藏经洞出土文献目录数据库、藏经洞学术研究成果目录数据库等七大板块,数据量达到31余万条,实现了敦煌学学术资源在不同数据库之间的一站式检索。
“打造敦煌文化学术交流平台”亦是敦煌研究院致力于敦煌学研究的重要载体。近年来,该院坚持开放的学术交流,系统解读敦煌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形成“敦煌论坛”、“莫高讲堂”等学术论坛和讲座品牌。
弘扬篇:打造国际最有影响力的敦煌文化展示与交流平台
赵声良表示,莫高窟游客接待量逐年增加,2018年预计突破200万。敦煌研究院始终坚持负责任的文化旅游,开展莫高窟游客需求和承载量研究,建成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实现了“总量控制、预约购票、数字展示、洞窟参观”的旅游开放新模式,有效缓解了莫高窟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
赵声良说,该院先后在美、英、法、德、俄、日等18个国家(地区)和国内的北京、上海等20多个省市举办敦煌艺术展览80多次,“敦煌艺术大展”“数字敦煌展览”已成为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名片;“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敦煌文化驿站”公益讲座等活动树立了敦煌文化公益性品牌;
敦煌研究院还努力探索让文物“活”起来的有效途径,深入挖掘敦煌文化价值并进行赋能。建设敦煌文化全媒体平台,利用新媒体矩阵,讲好“黄金赌城娱乐故事”,向外宣传推广的数字文化品牌及相关产品深受社会公众的关注和喜爱,全媒体平台浏览量仅今年上半年达7691万人次,访客覆盖70个国家(地区)和全国34个省(市、区)。
赵声良表示,敦煌研究院加快文创品牌价值建设,深度挖掘敦煌文化艺术元素,不断开发兼具旅游纪念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敦煌文化创意产品,2016年被列为“全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
这其中,历时多年研发的《降魔成道》被誉为“动起来的敦煌壁画”;“高保真复制壁画”被国内外多所艺术院校用于科研和教学;《敦煌》《魅力敦煌》《丝路印记》等画册成为敦煌文化交流的优秀出版物,《“一带一路”画敦煌》系列涂色书,让读者深度体验敦煌壁画艺术,年销量达10万余册。
(责任编辑: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