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跟风书”充斥文化空间
原标题:莫让“跟风书”充斥文化空间
近日,日本著名管理学家大前研一两本著作的中译本,在图书市场竟以同一个书名出现,都叫《低欲望社会》。这样的“撞脸”,让跟风蹭热点之风盛行的图书市场出现了一个极端案例,引发业界普遍热议。
《低欲望社会》是大前研一出版的社会观察类畅销名作,书中将日本当下的社会经济现状和特点概要地归结为一个词“低欲望社会”——人口减少、超高龄化,失去上进心和欲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国民持有大量的金融资产,企业也有高额的内部准备金,却未能有效运用资金,无论是货币宽松政策或公共投资,都无法提升消费者信心……
这本书由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18年9月正式出版,全称为《低欲望社会:“丧失大志时代”的新·国富论》,这一版本与日本小学馆日文版原书封面风格较一致,腰封上注明“大前研一独家授权唯一完整中文版”。而另一家出版社的同名图书,则在相同的书名后,“巧妙”地加了“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危机与破解之道”,也“巧妙”地注明译自大前研一的另一本书《让我们赶走老后不安》。对此,上海译文出版社发表声明指出,有出版社“借‘低欲望社会’之名,出版了大前研一先生的另一部作品”,就此引发混淆与误导,涉嫌不正当竞争。
书名“撞脸”、搭“顺风车”、蹭热点现象,可说是再次暴露了当下图书出版的种种乱象。目前,在图书出版市场上,只要某一本书走红畅销,随即就会出现无论书名还是封面都极相似的“双胞胎”“多胞胎”图书,读者对哪个是原版书,哪个是山寨书、跟风书,难辨真伪。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霍金《时间简史》,就曾被山寨;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也曾被一位职业写手抄袭了其书名。《水煮三国》火了,带来了诸如《煮酒品三国》《水淘三国》《烧烤三国》等“花式烹饪”跟风书名。当年《谁动了我的奶酪》引进国内,大量的“谁动了”体书名随即出现。还有什么“那些事儿”体、“那些年”体、“好妈妈”体、“舌尖”体……
为什么近年来出版业跟风书、山寨书、伪书盛行?归根结底,是出版文化理念的错位。如今的图书出版方、图书策划人、图书经销商,基本上是以市场导向为主,商业利润唯一,什么畅销出什么,什么赚钱出什么,赶时尚,抓热点,追浪头,彻底滑向了功利化的、实用的、浮躁的出版,对整个社会的功利化阅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此外,跟风书盛行是流行文化工业类型化生产使然。在流行文化里,作为大众文化的图书出版,为了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为了广泛迅速地行销,类型化、模式化和复制化几乎成了图书生产、出版和发行的一种文化特征。其策划、包装、促销、宣传和炒作,基本上都要经过这样的一种营销模式。如今的图书阅读市场,畅销书为王,流行至上,一旦某一图书独创“母题”获得成功,某一图书IP创意走红,尤其是一个书名流行了,成了文化品牌,大家就会拼命使用这个书名,而过度消费的结果是,这个书名完全被用滥,变得毫无文化价值可言。由于没有独创力,出版社只能跟风,以“畅销”“流行”为拷贝的目标,有的甚而变成赤裸裸的“抄袭”。他们没有精心的图书策划,没有对知识产权的法律敬畏,更谈不上文化的原创动力,仅仅是通过低投入搭上畅销书的车,取得高额图书销售利润。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跟风、复制、山寨、抄袭,在业内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甚至变成图书出版界的“潜规则”……
一册图书,尤其一本畅销书,其存在的价值在于思想性、精神性和文化性,但跟风书、山寨书、“攒书”,乃至生产伪书,从根本上来说则是一种文化的虚假和欺骗,它们破坏了出版文化生态,最终也会被读者识破,走向“速朽”之途。
(责任编辑: 邵希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