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以文博会服务苏浙皖文化产业融合与创新发展
原标题:上海以文博会服务苏浙皖文化产业融合与创新发展
首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落幕了。人们意犹未尽,后续效应正逐渐展现。
下一届境外展商将达20%
上海市委宣传部文化改革发展办公室副主任曾原从去年起就参与谋划与筹办长三角文博会,他讲起一个让他有些意外欣喜的“故事”:在文博会的第二天,江苏连云港与上海闵行区“私下”办了场合作洽谈会,名为“文化+”。连云港以文化为纽带,借机在上海市推介寻求合作的重点产业项目,主动抛出了东海水晶小镇、海西文化科技产业园、西游小镇等项目,连云港与上海闵行两地领导出席。这看似寻常的“借机”,背后是长三角文化产业界对上海平台的重视。与之类似,“运河文化”论坛也成为文博会的专题论坛之一,其实大运河流经苏浙皖三省,与上海直接关联度并不高,但“运河的事”放在上海办,显然看中了上海这一国际化“码头”。
参与本次筹展的上海贸促展览展示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润禾刚去国家会展中心看场地,为明年的文博会做准备。他告诉记者,下一届将更突出“国际化”。英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的一些机构与展商已表达了参展意向,下届文博会境外展商占比将达20%。有人说,“在上海办,肯定要来”。
他们清楚上海在长三角的龙头地位,也知道上海独特的区位优势、全球资源配置和办展能力。苏浙皖的参展商们正向许润禾反馈,各方面的经验正被总结,明年的文博会将更注重市场化、专题化,产业交易与消费功能将更突出。上海已经为长三角文博会搭好“骨架”,文化这个大概念未来将得到更为精细化的展示。
软实力带来“硬支撑”
作为首届长三角文博会的东道主,上海为各位来宾提供优质服务和美好体验的同时,也虚心学习借鉴苏浙皖及海内外同行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服务长三角的文化融合与创新发展。一场文博会,也是苏浙沪皖互相学习的盛会——展馆分布上并非按三省一市“各自挤在一起挨着来”,而是“打成一片”,比如徐州的对面是合肥,扬州的隔壁是衢州;湖州与苏州拿出丝绸,黄山宣城都有笔墨纸砚,它们都有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印象中,浙江的文化产业很有实力,而记者却在会展上听几位浙江参展商在认真研究安徽的文化新模式:安徽推出了全国首家共享书店,读者只要用手机下载APP,缴纳相关的押金,可以免费借阅10天,拿书不要钱,多看还有奖,传统书店的客流量增加96%,营业收入增长了20%。目前,安徽这个新模式被复制到了上海,上海也开出了共享书店。
曾原告诉记者,文化与创意碰撞交融,才能突破、创新、共赢,形成更大的产业。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长三角文化产业更“软”,更具备率先探索一体化合作机制的基础。各地一起亮出影视、动漫、演艺等方面的“家底”,增强交流,未来有助于对文化产业重大工程项目做到分工合作、有效整合,避免重复同质竞争。对于高质量城市群的打造而言,有内在的文化认同,才有更为深远、更为自然、更为全面的融合发展。文化软实力,带来的是有力量、可持续的“硬支撑”。尤其对于长三角而言,自古这里就是文脉绵延、文化繁荣、文化同源,共同的文化心态和生活方式,丰富了现代文化产业业态。
“3+1大于4”综合效益将实现
本届文博会4天内“催生”了十多个长三角联盟,这些联盟包括:长三角红色文化旅游区域联盟、长三角动漫产业合作联盟、长三角文创特展产业联盟、长三角文旅产业联盟、长三角影视制作基地联盟、长三角文化装备产业协会联盟、环淀山湖战略协同区文化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长三角电子竞技产教协同创新中心、长三角文化金融合作服务平台等。报告显示,上海热门特展中,观展的外地观众占比33%,其中苏浙皖地区占比超过40%。“长三角文创特展产业联盟”11月30日应运而生。“文明需要交流互鉴,文创特展要有一个很好的联动和规划,现在的问题是各自为政,很难形成集约化发展。”南京博物院文创部主任邱永生认为,随着联盟的诞生,将有利于文创特展的集约化发展,“比如,浙江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安徽博物院等可以联合起来,一起向埃及的博物馆邀约,共同办两个大河三角洲的文明对比展,就像团购一样,集中相对好的资源,以更低的投入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
“联盟只是一个起步。”浙江工商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高颖告诉记者,她在筹备本届文博会时,分明感觉到浙江很多优秀文化企业的报名热情,能去上海参展者都非常珍惜。她记得与长三角各地同志一起去展馆测绘、去审片的细节,“一部宣传片大家恨不得一帧一帧地细看,考虑如何突出长三角的共同特色来。”高颖说,她认为大家想要的不仅是一次展示的机会,更是想借上海与长三角这个大平台,求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人们期待,真正的化学反应将产生,“3+1大于4”的综合效益将实现。
(责任编辑: 邵希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