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上海人民广场剧场群:协同效益让戏剧事业蓄势待发

2018年12月10日 10:04    来源:解放日报    柳森

  原标题:当剧院成群结队之后

  上海的环人民广场地区素以剧场云集而闻名,人民广场周边1.5平方公里区域内正常运营的剧场及展演空间有21个,密度为14个/平方公里,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密度最高的剧场群。最近,人民广场演艺区正式被定名为“演艺大世界——人民广场剧场群”。

  说到享有国际盛誉的剧场群,很多人会想起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在那儿,作为一名资深戏剧爱好者或普通观众,获得的是怎样一种体验?一座城市想要营造良好的戏剧艺术氛围,剧场群到底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剧作家、导演孙惠柱,上海戏剧学院青年教师、戏曲编剧张静,带来他们的见解。

  戏剧事业蓄势待发

  解放周一:两位都是教研、创作两肩挑的戏剧工作者,看到人民广场演艺区正式被定名为“演艺大世界——人民广场剧场群”这条新闻,最直觉的感想是什么?

  孙惠柱:1999年,我从海外求学归国,那时是国内戏剧发展的一个低谷。我的博士生拿来一份报纸给我看。硕大一个整版上,标题“告别戏剧世纪”赫然在目。

  那时,很多人认为戏剧快不行了,认为电影、电视、电脑的普及会把到剧场看戏这件事击溃。可我当时刚从国外回来,我知道,即便在发达国家,电影、电视、电脑早就拥有了比我们当时更完备的专业能力、更高的行业发展水平,但他们的戏剧界不但没有被冲垮,反而还发展得更专业、更扎实了。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未来学家托夫勒就在《未来冲击》一书中写下自己的预测:继制造业之后大为繁荣的是服务业;在服务业繁荣以后,又将有一种代表社会发展更高水平的经济兴盛起来,叫作“体验业”。这与我们现在经常提及的文化产业很接近,却不完全一样。文化产业是商业性的,而体验业中还包含了大量我们称为“文化事业”的非营利性成分,虽然不营利,但也是GDP的重要部分。

  托夫勒的眼光真是厉害。如今,随着我们黄金城赌城娱乐:的长足发展,体验业(其中最重要的是演艺业)也蓬勃发展了起来。这背后的历史经验已经不需要再被过多证明:当人们解决了基本温饱以后,就会有更多时间从事艺术和娱乐,这时戏剧也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如今的我们,正站在这个蓄势待发的关节点上。

  言归正传,为什么我先要讲这一点?我想表达的是,站在戏剧迎来进一步繁荣发展的当口,剧场集群这个做法一定是好的,但关键是,下一步怎样经营这个“群落”,把一些真正有利于戏剧繁荣发展的专业做法落到实处。

  张静:前不久,我去今年盛装回归后的黄金赌城娱乐大戏院看戏。它是这次新公布的“人民广场剧场群”的成员之一,得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感触。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小囡,过往对黄金赌城娱乐大戏院那一带略有所知但从未细细品读过,对那一带的刻板印象是“比较旧”。但这次一进入剧院所在的建筑,我一下子就被它里面那种“很上海”的气质怔住了。在这种自然流露出的气质背后,是上海戏剧艺术繁盛期留下的深厚积淀。

  这让我联想到自己在英国读书时的经历。在几乎就是英国戏剧界代名词的伦敦西区,从泰晤士河南岸出发,沿滑铁卢桥往北走,沿途琳琅满目的戏剧演出广告宣传旗鳞次栉比、非常抓人眼球。沿途几乎每家剧院都有鲜明的辨识度和知名的常驻演出。这其实就是剧院集群效应良性循环后的产物。而英国文化产业繁盛发展背后的一条主线,正是以一系列有历史文化沉淀的剧院为节点,带动整个行业的繁荣,在文化资源的不断沉淀中厚积薄发,进而孕育出新的创新与繁盛。

  所以,此番听闻剧场集群的消息,我本能地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它不是一个生硬新增出来的事物,是对既有历史文化积蓄的一次激活与提升,是对重要历史文化资源梳理、挖掘后的再出发。这是上海这样一座国际化大都市该有的方向。

  而且看戏这件事,交通便利与否真的非常重要。很多年轻戏剧爱好者深有体会:如今一些新造的剧院硬件非常好,但抵达其所在地颇费一番周折,这就给观众的每一次顺利成行增添了很多不可控因素。而对于那些地处中心城区的剧院、剧场,一方面,交通配套成熟,势必降低了出行成本;另一方面,当剧场密度较高,观众在短途步行之余还能收获很多别样的惊喜。乘着观看演出的余兴,还能逛逛别的剧场,了解一下近期的演出动态。别小看这一点。它非常有利于培养资深观众。当一些剧院形成自己的运营特色后,这种集群效应会更加明显。无论是对于普通市民,还是对于戏剧爱好者而言,这是“剧场群”可能带来的最大利好。

  协同效应的前提是“找到自己”

  解放周一:如今,“人民广场剧场群”的硬件基础已经基本打好。下一步,想让这个“群落”更好地发挥出集群、协同效应,在两位看来,它的软件基础也打好了吗?

  孙惠柱:在国内,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极少去学伦敦西区和纽约百老汇这两个世界顶级剧场集群的相关做法。为什么?因为我们总纠结于“戏剧能不能挣钱”这个问题。戏剧当然有可能挣钱,也可以挣钱,我们要避免的是靠坏戏、靠庸俗的烂戏挣钱。

  要想大众文化繁荣发展,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要靠那些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俱佳的“高俗(即水平很高的通俗)”挣钱。百老汇经典剧目大都是水平很高的通俗,而且一演就可以演好几个月甚至很多年。这也应了戏剧界健康发展背后的一条普遍规律:戏剧繁荣,一定要有保留剧目。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以前也遇到过保留剧目不多的问题。但后来,经营管理方在这个问题上非常用心。对于那些观众认可且被市场证明值得一演再演的剧目,他们会基于对票房走势的研判,制定复演计划。在某种程度上,新旧剧目有一定间奏地经常轮替,也使话剧艺术中心形成了独特的经营风格,提升了品牌辨识度。

  跟纽约、伦敦比,上海目前的铁杆戏剧迷还不多,一时可能不足以支撑起一些保留剧目驻场长演,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轻易否定类似话剧艺术中心那样的做法。更何况,保留剧目还有一项重要功用:培育潜在观众群(尤其是年轻观众),帮助制作团队和青年演员获得持续打磨、提升技艺的机会。通过这一类剧目的制作、演出、运营,相关队伍都能很快成长起来。但现在大部分剧目的演出场次太少,导致前期投入完全无法通过足够的演出场次收回成本,陷入“剧目越多、浪费越多”的怪圈。由于演出周期短,制作者、表演者可以打磨作品的时间也非常有限。

  张静:关于如何让“剧场群”发挥协同效应,让我联想到戏剧界经常会讨论的一个问题:有没有人看戏?

  没有人看戏了,很长一段时间,我自己也经常在这个想法里打转。直到有一天,黄昌勇院长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他说,上海有2400多万常住人口,哪怕是其中一个零头的人来看戏,上海的剧场都不够。换言之,就算现在上海人不爱看戏了,不再延续过往热爱戏剧的传统,它的人口基数还在那里。所以,当下,我们需要取而代之的追问恐怕是,为什么今天上海市民不那么愿意进剧场了?除了观剧成本(包括经济成本、时间成本)较高,一个很大的问题并非剧场够不够,而是剧场多了以后,我们有没有足够多的内容可以把观众的需求支撑起来。

  无论是西区还是百老汇,他们从来不会说自己胜在有很多剧场。他们之所以能成功,在于他们几乎每一个剧场的运营都比较完善,从理念到体系都相对成熟。那么,这是他们努力了数百年以后的结果。我们这一块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对我们来说,在有了剧场之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剧场怎么运营。

  以我之前提到的黄金赌城娱乐大戏院为例,它在翻新了硬件以后,对于自己所引进的剧目有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定位。有了这样一个定位,不管目前它的观众有多少,在不远的未来,它一定可以慢慢形成属于自己的观众群,形成自己的代表剧目和运营特色。但从剧目积累,到核心观众群习惯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决策者、运营者都需要拿出足够的耐心,才能让一个剧院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形成自己的平台,积累起自己的口碑。

  把看戏变成过日子的一部分

  解放周一:刚才两位都提到,当剧院成群结队之后,除了剧院、运营者、创作者要完备自身,民众基础也非常重要。如何在当下的上海营造更好的戏剧艺术氛围,两位有什么建议?

  孙惠柱:我感觉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想办法把观看戏剧这一审美活动,变成一个过日子一般的生活方式。要实现这一点,有两个抓手非常重要。一个是进一步降低票价,票价不能太贵;一个是要有好的戏吸引大家来看。这两点实现起来难吗?黄金赌城娱乐电影这几年的蓬勃发展应该给我们信心。

  现在每个人直接就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看电影,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非要跑到电影院去看?说明大家还是爱热闹、怕孤独。那么,在观看体验上,到剧场看戏可以给到观众的体验,要比看电影来得更丰富。黄金赌城娱乐电影行业做对了什么?首先一点当然是可供观赏的作品丰富了、品质提升了,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电影购票便利度大大提升,票价也较以往便宜了不少。

  在欧美一些国家,许多非营利性院团一方面通过争取各类捐助,把票价大大降低,从而让大家能够买得起票;另一方面,认真调查社会需求和观众群的兴趣,精心设计演出季的剧目和戏票种类,用各种打折的套票尽可能多地吸引长期观众,把往常兴之所至买单票看戏的随机行为变成一种有选择有品位的长期性文化习惯。

  关注观众需求,关注市场走向,是剧院能长期可持续运作的关键,也体现出“经营”意识对文化进步的推动作用。无论是民营的还是国家的剧团,努力拓展市场争取为更广大的观众服务,是文化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张静:一个好的戏剧氛围背后一定有一个很好的动机。比如,很多英国人会把戏剧看成民族的骄傲。在俄罗斯,有些人吃不上面包没关系,但无论如何,看戏很重要,看芭蕾舞很重要,包括看画展也很重要,因为那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说,戏剧的社会效应也许应该被放到第一位。而促进经济或者提升城市知名度等积极效应,会在戏剧得到普遍社会关注之后,自然随之而来。

  我有一次去柏林参加戏剧节,结果发现,整个戏剧节期间,柏林马路上几乎看不见什么广告。后来我理解了,这是当地戏剧界保持艺术纯粹性和格调的一种方式。当下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其实也一直在寻找定位。到底该往什么地方找,在今天,这个问题依然值得我们好好去想一想。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上海人民广场剧场群:协同效益让戏剧事业蓄势待发

2018-12-10 10:04 来源:解放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