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海南文昌:教育先行 提升文化软实力

2018年12月11日 12:39    来源:海南日报    许春媚

  原标题:近年来,文昌投入巨额资金提升硬件设施,深入挖掘保护本土传统文化 文化软实力成发展硬支撑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琅琅的读书声,从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文昌孔庙传出,这是文昌市孔子学会开办的孔子学堂在上课。时光凝结,昨日再现,隔绝了大门外川流不息的车流,将文昌千年的历史反复播放。不知相隔了多少年,孔庙这座文化圣殿里再次迎来了学习儒学经典的热潮,这是文昌这座城市所具有的独特文化魅力。

  从紫贝、武德、平昌悠悠走来,这座千余年的古城在经过历史的冲刷涤荡之后,保留了一长串闪光的人文印记。公元627年,平昌改名为文昌,意为“偃武修文”,即“停止武备,修明文教”之意,县名从此稳定,历代袭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文昌,40年来,文昌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在文化建设上也持之以恒,不断加强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和服务,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积极修炼“文化内功”,造就了这座科技航天城独特的文化烙印。

  文化之乡 底蕴深厚

  文昌是全国知名的文化之乡,教育兴盛、人才辈出。明清时代科甲鼎盛,进士及第16人,举人104人,其中有与海瑞、丘濬并称“一鼎三足”的邢宥,留下了“师生同甲”“叔侄同科”“一里三进士,七里八举人”等众多人文佳话。

  近代以来,文昌更是文化兴盛,人才汇兴。他们或直接推动改变黄金赌城娱乐改变世界,如近代“改变黄金赌城娱乐面貌的家族”宋氏家族;或长于各自事业的科学家、将军、成功商人,如共和国开国大将张云逸、著名社会学家和教育家陈序经等。

  现存的文昌学宫(文昌孔庙)、溪北书院以及文昌中学的前身蔚文书院,是文昌人才的摇篮,见证了“一里三进士,七里八举人”的荣耀。

  在文昌市孔子学会会长林尤潮看来,通过儒学讲座有的放矢地向青少年和成年人传授传统经典文化,不仅在于传播,更在于继承。“文昌既是海南三大古邑之一,也是知名的文化之乡,上千年的文化积累,造就了文昌独有的文化气息。”林尤潮说,正是这样的氛围,让文昌成为文人辈出、能人涌现的热土。

  作为省内首创,文昌孔子学堂自创办以来就一直秉承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努力弘扬儒家传统文化,推广国学文化教育,至今已经举办了数百堂国学文化讲座。

  政府先后投入2600万元用于修缮、保护孔庙,不仅使得孔庙及其周边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也让其文化内涵得以提升、影响力明显扩大。

  如果说,孔庙是文昌文化的精神核心,那散布在文昌各处的文物遗址,就是见证文昌文化发展的物质载体。

  据了解,文昌市通过开展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发现遗存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单位共354处,其中铺前镇和十八行村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而文昌学宫、斗柄塔、韩家宅等3处则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还有欧村林家宅、东路约亭等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3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发展 教育先行

  文化之乡的底气从何而来?这要从文昌人尊师重教说起。“宁愿少吃少穿,也要教子读书”这是文昌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崇文重教是文昌人的传统美德。近现代以来,远徙南洋谋生和出岛出国求学发展的风气更强化了文昌人兴学重教的心态。

  旅居海外的文昌人,为文昌的文化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章。文昌市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有120多万人,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聚居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海外文昌人素来爱国爱乡,不论寓居何方都不忘故土,在海外成就事业后,许多人都会选择带着大量的财力,回到家乡接济家眷、修盖祖屋,修桥补路、兴办学校,参与家乡各项事业的建设。

  行走在美丽的文昌中学校园里,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区”分布合理有序,校园宽广平坦,道路通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有老师勤教的身影,有学生琅琅的书声。这所著名中学的建设,同样离不开海外乡亲的支持。据不完全统计,办学至今,社会各界、海外乡亲、港澳台胞给文昌中学的捐赠款额达8000多万元。校园里的许多建筑物或以捐助者本人或以其先辈的名字命名。

  有人说,文昌能成为文化先进市,人才辈出,与海外乡亲鼎力捐资兴教助学分不开。在文昌的学校里,随处可见海外侨胞、港澳台胞捐建的校舍,以华侨名字命名的屋舍数不胜数。1938年,当时的文昌县716所中小学,得到华侨资助的占80%。1584名乡侨捐助银元24.45万余元,建校面积达1.36万余平方米。据统计,1987年—2017年,全市海外乡亲、港澳台同胞捐资近4亿元,新建扩建的教学楼、图书馆、科学馆、师生宿舍楼500多幢。同时还捐建校门、围墙、校道、凉亭、花坛、草坪等,添置各种教学仪器设备。

  如今,崇文重教这个优良传统已经升华为文昌市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优先发展教育,创建教育强市。现在的文昌,学校建筑更新了、环境更美了,农村学校也拥有了与城里学校一样的多媒体教室、电脑室、实验室、艺术舞蹈室等,使得农村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与城区学校差距进一步缩小。同时,文昌市已构建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等完善的教育体系。在文昌,孤儿可以免费就读爱心学校,聋哑儿童可以免费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孩子们能就近就读普通学校。

  文化基因 炼就软实力

  “投簪莫讶归来早,倦鸟惟应恋故林。”这是海南三贤之一的邢宥晚年诗作《归休途中》的诗句。在官场沉浮20余载后,邢宥回到故里文教镇水吼村,在这里过上手不释卷的生活。

  走进水吼村,村中心位置,一块大石头上“邢宥故居”四个大字十分醒目,后面坐落着一进深宅大院,这里便是邢宥故居。村庄一侧的八门湾红树林,绿影婆娑,南国特有的海边景致,让人将工作和生活的烦恼全部抛在脑后。这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生态良好的美丽村庄。

  不仅仅是水吼村,文昌的每个乡镇和村庄都特色鲜明,东路镇葫芦村的田园风光无限、东郊椰林小镇“椰韵”十足、会文佛珠小镇“侨味”浓郁……

  “村庄环境好,特色鲜明,如今又增添了文化元素,很吸引内地的游客,客人们来了之后,纷纷感叹海南的乡村真不错。”文昌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陈其吉说,文化基因的植入为美丽乡村注入灵魂,发展后劲更足。

  此外,近年来文昌还持续开展文艺下乡、送戏下乡、电影下乡、图书下乡等文化惠民服务活动,免费举办音乐、舞蹈、美术、书法、太极拳等艺术培训,举办各类展览,并在此基础上,扶持了现有的6家琼剧团(队)发展壮大。

  值得一提的是,文昌市琼剧团重新组建了起来,这个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排练以现代琼剧“时装戏”为主的团体,再一次肩负起了繁荣地方文化的责任,并用琼剧这种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在“非遗”保护方面,文昌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普查了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木偶戏(文昌公仔戏)”“南海航道更路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昌盅盘舞、文昌椰雕、文昌鸡养殖与烹调技艺等入选了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昌市还针对本地极具特色的歌谣、曲目、戏剧展开了抢救性采录,整理出《三江考才》《书楼投情》《三孝贤》《兄弟情》《仙姬赐福》《五代拜寿》《乞丐状》等11部经典原始剧本,使之得以继续活跃在文昌市大大小小的舞台上。

  作为排球之乡,文昌每年还会开展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各类型体育赛事,举办黄金赌城娱乐大学生排球联赛总决赛,引进国内劲旅八一男排,极大推动了文昌市的体育产业发展。

  近年来,文昌市通过不断加大在文化发展方面的投入,推动着文化之乡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发展,用深厚文化底蕴炼就的软实力,正让这座新兴航天城的文化根基越来越牢固。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实习生黄礼 )

海南文昌:教育先行 提升文化软实力

2018-12-11 12:39 来源:海南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