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同乐坊:老创意园区如何保持特色
原标题:同乐坊曾引进潮店打造时尚社区,如今依托特色市集重聚人气 潮人集中地如何变身特色园区
这几天,一场汇集各种特色圣诞手工制品的德国圣诞市集,将位于余姚路、西康路、海防路合围地带的同乐坊装扮成了一个童话世界,吸引了不少外国游客。
事实上,作为上海最早的创意园区之一,同乐坊的硬件已没太多优势,但仍然通过了静安区“特色园区”的复评。这样一个规模不大、硬件并不新的创意园区,如何在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文创园区中保持特色?看起来非常“高洋上”的市集给同乐坊带来了什么?
园区寻求转型
占地11300平方米的同乐坊,曾是上海首创“文化创意+娱乐休闲”新思路的时尚社区,十多年前在上海首批18家创意产业集聚区中独树一帜,一度被视为城市生活的记忆符号、文化发展的全新地标。当时潮人们中流传一句话“南有新天地,北有同乐坊”,可见同乐坊的“江湖”地位。
事实上,当时同乐坊名声在外,不仅因为十多年前创意产业集聚区在上海还是一个时髦概念,也因为这里曾引进了Muse酒吧等众多潮店。不过,噪音、夜间交通拥堵等问题,很快引来周边居民投诉。“这批酒吧和餐厅租约到期后,我们选择不再续约。”同乐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汤烨勍坦言,考虑到居民反响,早先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园区必须探索新的模式。
现在,同乐坊成为一个集聚建筑、规划、室内设计及艺术设计等众多企业的文创园区,周围密集的居民区又成为园区举办各种特色市集、讲座、社区活动的重要依托。
诸多增值服务增加“人情味”
去年4月入驻同乐坊的上海纸道纸品包装设计公司总监章海峰,对同乐坊的“人情味”印象颇深。章海峰在大学毕业后和几个同学创业,为了控制创业初期办公成本,他们待过居民小区,后来有了一定积累后也租过南京西路上的写字楼。但他对之前办公点的印象就是物业收租并提供基本服务,谈不上更多交流。到了同乐坊,他发现与这里的物业及管理公司对接很顺畅,响应需求及时,和一般租户和业主之间的感觉不太一样。
章海峰印象最深的是同乐坊内每隔几个月就会举办的特色市集,除了近些天连办两场的圣诞特色市集,还有手工和农产品市集。有时,同乐坊和静安区内学校举办共建活动,学生们会把自己的手工作品带来出售,周边居民、企业员工会隔三岔五来特色市集“淘宝”。
以文化产品、策划设计等为主的上海盘若文化公司,是同乐坊的租户之一。公司首席运营官金龙说,他们在上海多个区都有分公司,在同乐坊的公司常推出包括书画、雕刻、青花瓷制作、收藏等活动及讲座,吸引周边居民参加。这样货真价实的潜在客源之所以能参与这些体验活动,得益于同乐坊与所在街道社区一直保持的紧密合作。
“园区和江宁街道商会关系很好,我们这些企业能随时从商会获取政府相关政策指导,企业家之间也会分享经验,交流运营中的困惑。”章海峰说,同乐坊与街道社区紧密联系,进驻企业享受的不只是办公场所,还有诸多增值服务。而这正是同乐坊和一般新兴园区不同的地方。
与入驻企业共同发展是双赢
不容忽视的是,如今创意园区在上海早已不是一个新概念。数据显示,上海市级文创园区去年底已超过128家,总建设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入驻园区企业近2万家。如果算上区级文创园区,上海的创意园区已超过500家。作为一个规模并不算大、设施也不算新的文创园区,同乐坊时刻面临同质化竞争压力。在上海,为大众所熟知的知名创意园区就有八号桥、M50、1933老场坊等,近年在城市更新中出现的衡山坊、幸福里、徐汇西岸等,也都与文创艺术产业有着紧密关联。
记者留意到一个细节:一则发布于今年10月8日的同乐坊独栋房屋招租信息,到12月上旬仍在继续招租。
谈及同乐坊面临的困境,汤烨勍说,在当前经济情况下,同乐坊园区内的企业也在不断调整,招租是一个常态过程。另外,一些新兴园区的环境和配套比同乐坊好,要吸引企业入驻,同乐坊更要做好软环境的营造,构建对外和对内的交流平台,为企业多争取一些政策,实现与入驻企业共同发展才是双赢。
(责任编辑: 实习生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