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走进老白山雪村木帮文化基地:冰雪为媒 文化为魂

2019年02月15日 14:17    来源:吉林日报    陈婷婷

  清晨,踩在吱呀作响的雪地,沿老白山雪村漫走,一排排小木屋错落有致,大红灯笼在布满积雪的屋檐下随风轻摇,袅袅炊烟升起处几只报喜的鸟儿正扑楞着翅膀飞来飞去,远处一声声有力的“号子”在山谷中回荡。

  老白山雪村位于敦化市黄泥河林业有限公司团北林场。作为木帮的重要诞生地,在长达68年的采伐历史中,这里早已凝结出一套完整的木帮文化。2015年,国家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后,老白山雪村便把这独特的地域文化融入到了当地的旅游发展中。

  “哈腰就挂呗,掌腰个起来,嘿嘿嘿嘿,扳住小辫子,嘿嘿嘿嘿,脚下要留神哪……”在老白山木帮文化基地,一场面向游客的抬木表演正火热进行,只见6名壮汉哼着歌把一截盆口粗的木头抬起,稳步前进,十分默契。现场导游告诉记者,壮汉们口中反复吟唱的便是过去长白山地区最常听到的《串坡号子》。

  自打有了森林和采伐,森林号子就没有停过。对于林区工人来说,作业时喊号子不仅能保持节奏、平分力量,同时还能排忧解闷,愉悦身心。近年来,由于森林处于停采保护阶段,加之机械化运木归楞可以依靠贮木场吊车,使得抬木活动越来越少,于是这种森林号子也就越来越少了。

  省民俗学专家曹保明认为,在社会转型期,最容易消亡和改变的就是那些具有鲜明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老白山地区虽然“收斧停锯”,但绚丽的森林文化却依然存在。为了保护这份森林文化遗产,老白山雪村在发展冰雪旅游的同时,复原了木帮文化基地,让游客近距离观看木帮祭山神仪式,体验木帮人伐、拉、装、抬木材等日常劳作,真实地了解和融入林区生活。

  “听说这里一年有半年的雪季,就想着来体验冰雪项目,没想到却被这里的木帮文化圈了粉。”来自海南的柳女士表示,通过短短十几分钟的现场展示,不仅了解了长白山地区伐木工人的工作流程、生存状态,还跟着现场“把头”学会了如何辨别木材品种和树龄等常识。“新奇,实用!”她感慨地说。

  60岁的吴宝财是老白山雪村木帮的“老把头”。做了30余年伐木工人的他,总是乐于向游客分享木帮故事:过去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和劳动方式原始,木帮们有需要严格遵循的规矩。比如,放头一棵树叫“开锯”,开锯前要在山神爷老把头的小庙前上供。头一锯要选顺山倒,以表达这一季能顺顺当当、平安无事……

  “一直以为停伐后,这些故事便不会再有人知道,自从村里建了木帮文化基地,我们这些伐木工便又有了用武之地。”吴宝财反复向记者念叨着发展旅游的好处,“村里很多人都有副业,有干林蛙养殖的,有做加工果仁的……都很好。”他本人搭着冰雪旅游的东风,也在村里开了一家民宿,日子过得已经是超小康水平。

  敦化市旅游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欣表示,像吴宝财这样的伐木工在老白山雪村还有很多。她说,现在老白山雪村每个家庭的收入都是原来的两倍以上,双职工家庭每月的收入可以达到7000到8000元钱。”她告诉记者,在老白山,冰雪旅游不仅复活了木帮文化,更拓宽了很多“林二代”的职业道路。

  “我在北京工作7年,父母一直希望我回来,但林区伐木、量尺、装车……哪个工种都不是我一个女孩子能做的,直到近些年开始发展旅游业,我才意识到,回家的时机到了。”据邓欣介绍,现在村中的工作人员大多是“林二代”,这些人在冰雪旅游号召下匆匆归乡,结束了在外漂泊的生活,也为家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理念和力量。“以我自己为例,因为有文化传媒工作经验,所以我知道很多先进的营销方法,这对于景区的品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冰雪资源是我们吸引游客的一个媒介,我想持续不断注入文化才能为发展带来灵魂。老白山地区不只有木帮文化,还有关东文化、渔猎文化,这些都是未来冰雪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邓欣表示,针对游客普遍希望深度了解木帮文化的需求,老白山雪村未来可能会考虑建造一座木帮博物馆,让游客全面了解那段林海雪原的故事。

  对于老白山雪村来说,“收斧停锯”并不是森林文化的结束,恰恰是保护和拓宽森林文化的开始,而奋进中的冰雪旅游无疑是承载这段文化复活前行的最好载体。

  从充满困难的林场到极具魅力的旅游胜地,这个冬天老白山雪村的转型故事令人回味,也令人振奋。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走进老白山雪村木帮文化基地:冰雪为媒 文化为魂

2019-02-15 14:17 来源:吉林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