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手段 抓实乡村文化振兴
原标题: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和手段,提高文化惠民的质量和水平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做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其中,要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取得实效,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和手段,提高文化惠民的质量和水平,努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
加大投入夯基础,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按照“十有”标准,对表对标加强农村文化硬件建设,如建设服务功能齐全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和规范化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在中心村建设村民文体广场(游乐园)、图书阅览室(农家书屋)、民俗文物展厅、全民健身室、传习所、道德讲堂、党团活动中心等,在非中心村发展以农户为依托的村民议事(办红白事)房、农民书屋、文化大院(户)等,并着重抓“建”重“管”促“用”,切实做到建成一个、用好一个、管好一个,使其发挥惠民功能作用,确保农村文化设施不闲置,实现大众文化广覆盖、高效能。重视农村文化的软件建设,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对农村文化骨干和文化管理人员进行思想道德、文化知识、文艺技能和乡土情怀等方面的培训,积极培养和发展民间文化队伍,鼓励和扶持农村乡土文化能人,重视培养民间文化传承人,壮大群众文艺队伍,增强群众文化创造活力,让“活动有设备、阅读有图书、歌唱有器材、演出有戏台(广场)、看有影视、宣讲有礼堂、创建有队伍、举办有经费”的大众文化乐民、育民、富民。加大送科技、图书、戏曲、电影、体育和政策法律下乡进村的力度,用寓教于乐的精神产品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农民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涵养农村文明新风尚。
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加强历史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内涵,保护好文物古迹、自然景观、传统村落、民族村寨等乡村文化遗产,支持以德孝、诚信、勤劳、互助等为核心的民俗文化传承发展。同时,不断提高保护传承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在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人才队伍等方面狠下功夫,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方式方法符合农民的接受习惯,既要有村规民约、文明准则这样的硬约束,又要坚持以文化人、立德树人,搭建好“农村文化台”,演唱好“乡风文明戏”,认真组织开展贴近群众生活实际和需求的文化活动,提振农民精气神,让村民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思想文化熏陶中受到启发教育,内化成自身的优良品质。根据新时期农民群众不同的文化科技需求,以科技化的学习手段、信息化的学习内容、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开展务实培训,有效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
推进“文化扶贫”惠民生,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坚持政府主导,设立扶贫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多措并举,推进文化行业帮扶脱贫,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文艺体育和乡村旅游扶贫攻坚行动,做到贫困乡镇有标准化文化活动中心及图书阅览室,有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贫困村、组有综合文化活动场所,实现读有书屋、唱有设备、演有舞台、看有影厅、跳有广场、传有艺人、管有队伍、办有经费目标;实施广电扶贫项目,实现农村广播电视全覆盖;抓实“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程”建设,营造和谐发展的乡村文化大环境。发挥贫困村、组集党团活动、文艺演出、体育健身、彝绣传习、农家书屋、道德讲堂等多功能综合文化活动室的“精神氧吧”作用,向农民普及科技文化和法律知识,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作者:金朝荣 单位:姚安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原标题: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和手段,提高文化惠民的质量和水平
(责任编辑: 邵希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