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的末端 服务百姓的前沿
自从建起了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有了文化广场等活动场地,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隆国村便在村上拉起了80多人的社火队伍,将搁置了20多年的社火重新耍了起来。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末端,也是群众自我创造、自我表现、自我服务的前沿平台,最能体现文化的地方传统、群众创造和个性特色。在青海、黑龙江等地区,基层文化设施功能不健全、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在这些地区大力发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其意义更加深远。
现有的设施与服务
已难满足群众需求
近年来,黄金赌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随着黄金赌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流动人口大幅度增加,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特点,现有的基层文化设施和服务已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
为此,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全国范围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普遍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形成一套符合实际、运行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一支扎根基层、专兼职结合、综合素质高的基层文化队伍。
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改革任务。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有利于实现基层公共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发挥出整体效益;有利于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补齐短板,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到基层走访你会发现,同一个房间可能挂了好几个牌子,既是社区(村)图书馆与农家书屋,也是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基层公共服务资源分散、重复建设、低水平运转的情况比较严重。”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顾问冯守仁表示,整合各级各类面向基层的公共文化资源,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终端平台优势,有利于推动分布在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用途单一的基层公共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人、财、物统筹使用,提升公共服务效能。
不搞大拆大建,盘活原有资源
黑龙江境内分布着众多少数民族,沿边境线有18个县(市、区)和156个少数民族聚居村。由于历史原因,基础设施薄弱始终是制约边境民族地区发展的瓶颈。为此,2017年底,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财政厅等五部门联合出台了《黑龙江省贫困地区民族自治县、边境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工程实施方案》。
根据该方案,2018年黑龙江省对全省国家级贫困县范围内的民族自治县、边境县,包括同江市、饶河县、绥滨县、抚远市四市县的286个行政村加大文化投入力度,在每个行政村创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按照“七个一”标准进行建设,包括建一个10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一个1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配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建成后的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将具备文艺演出、图书阅览、培训讲座等多项综合服务功能。
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上,黑龙江没有搞大拆大建,主要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等方式进行建设。他们通过积极整合闲置厂房、学校或空地,建设村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室。同时,通过县、乡两级统筹和购买服务等方式解决人员不足问题,鼓励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等专兼职从事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服务工作。
尊重群众意愿,缺啥补啥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是要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但综合性并不意味着要把它变成一个筐,什么都要往里装。青海等地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不少可借鉴的经验,在标准化与地域化、特色化有机结合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
在青海,当地结合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和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加大协调力度,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重点将高原美丽乡村、整体搬迁、公共卫生等各类建设项目进行统筹整合,打包捆绑,整体推进。青海还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与精准扶贫工作相连接,优先实施贫困地区的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积极做好科学普及、就业技能培训等公共服务。当地干部认为,“扶贫先扶智”是文化扶贫的关键,只有老乡们的思想观念改变了,才能脱贫不返贫。
黑龙江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中,为改变当地民风,支持群众自办文化,组建演出团体、民间文艺社团、健身团队等。例如,这几年在政府的支持下,黑龙江依安县的农民文艺团体迅速壮大起来,各类队伍发展到1132个。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改变了农民过去白天坐大道、蹲墙根、扯闲篇、喝大酒、打麻将等不良习惯,净化了社会风气,维护了社会稳定。
通过各级政府的努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让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基层,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总量不足的问题得到了缓解,公共文化资源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等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充分发挥了文化凝聚人心、增进认同、促进和谐的积极作用,为巩固基层文化阵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