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敬天勤民”玺宝 和近年御玺的拍卖记录
原标题:康熙“敬天勤民”玺宝 和近年御玺的拍卖记录
2016年4月6日,苏富比香港拍卖会在湾仔会议展览中心举行,拍出清康熙御玺“敬天勤民”。与其他御玺多取金、玉不同,这枚御玺的材质是檀香木、异兽钮。苏富比定的起拍价为5000万港币,最后以9260万港币成交,创清宫御玺世界拍卖价格之高位纪录,并由此引出关于清代御玺尤其是“敬天勤民”御玺的大量话题。
珍贵材质的“座右铭玺”
首先是康熙的“敬天勤民”玺的珍贵材质。康熙的御玺多以寿山石、玉、瓷、象牙、犀角、黄玉、碧玉、玛瑙、水晶、珊瑚等等为之,但檀香木并不多见。
关于康熙“敬天勤民”入印(御玺)的文字依据,是基于他的一段自白:“朕自御极以来,早夜孜孜,以敬天勤民为念,不敢少有逸豫。”这就是说,御玺印文是传达了清初立国理政对官民上下的政治宣示。“敬天”是强调君命天授,神圣不可侵犯,而“勤民”则是抚慰天下。以此看来,这枚檀香木御玺好像不是专为宫内书画收藏钤用,而是在军国重事政务中拥有重要象征意义,甚至还带有理政座右铭性质。故在御玺的更细分类中,它不是诗文吉语闲章,或可以设有“座右铭玺”一项。
因为是皇帝励志督政、治国平天下的需要,于是“敬天勤民”御玺在康、雍、乾三代都有不间断的承续——不仅是康熙檀香木御玺在康熙六十年之后传承到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子孙两代,而且在康熙以后的雍正、乾隆,也都制作有玉质的“敬天勤民”御玺,足见贯串维系其中的要素,首先是一种数代承传不衰的治政理念。
“经三世而一例宝用”之谜
雍正继位以后,在雍正元年编成《活计档·玉作》一册,其中有三条详细记载,文中“图书”皆指玺印:
“奉旨:白玉图书上‘万几余暇’字磨平,将檀香木图书上‘敬天勤民’字砣做在白玉图书上,其檀香木图书不必动,再将白玉图书上‘万几之暇’字,照‘体元主人’图书式样,另寻寿山石补做一方,钦此!”
“三月初一日,砣得双龙白玉‘敬天勤民’图书一方,随象牙顶锦盒,怡亲王呈进迄。”
“七月二十五日,原交檀香木‘敬天勤民’图书一方,首领太监苏培盛持去,入在大宝箱内迄。”
据上述,康熙身后,这方檀香木“敬天勤民”御玺雍正帝一直在用。直到他动了新的念头,遂由怡亲王胤祥以旧的白玉玺印磨去原文、复制刻成“敬天勤民”文字的新玉玺,原檀香木御玺在几个月之后才由太监收藏入箧。怡亲王即电视剧中的十三阿哥,号为“侠王”,掌兵部,是雍正皇帝最信任的左膀右臂,还有世袭罔替的殊荣。雍正的这些身边事务,怡亲王是最亲近的唯一主事者。而“敬天勤民”御玺故事,竟与十三阿哥有关联,要之也是一桩颇有始尾的玺印掌故也。
到了乾隆时期,“敬天勤民”白玉御玺又由清宫造办处的玉作坊制作了一枚。于是,就有了同一印文款式字体的三方系列:康熙的是檀香木,雍正的是白玉,乾隆的也是白玉。过去我们都以为,只是康熙檀香木玺沿用三代即一物三世“宝用”,更可能是在不同场合下,三玺都有宝用的情况。
乾隆时曾为其祖编成《康熙宝薮》印谱,即御印谱。其中对此御玺有如下表述:“敬天勤民,随便御笔大字上可用”。好像是为皇帝挥毫作书题字之用,但其实作为一枚政事之玺,范围应该更大得多。
又据乾隆自述,则康熙檀香木“敬天勤民”玺,在雍正即位后,所有康熙御玺数十方均被收藏锁入内宫宝箧,唯此玺则仍在乾清宫养心殿被继续沿用,雍正御书上也屡钤此玺。而到了乾隆,亦依成例,“经三世而一例宝用”,“惟此截肪,用以三世”、“匪贵其材,实珍其义”,表明了康、雍、乾三代皆用此一印即康熙的檀香木玺。但据上引,雍正乾隆都有再制,那么问题来了:是祖孙三代皇帝都用这枚檀香木御玺?还是三代都用同一印文的御玺,但却不是同一枚檀香木玺,而是康用木、雍与乾用各自的白玉?即是说,应该有三方“敬天勤民”的御玺?“经三世而一例宝用”,是三世用一实物之檀香木印,还是三世用三印而只是印文“一例宝用”?目前也是有各种推测,难以确定。
“敬天勤民”玺无实际功用?
谈完用“物”本身,再来看用“例”。
虽然大家都认为这是基于勉励自己的座右铭式的玺印而无多少实际功用,最多也即是“御笔大字”上钤盖,但其实“敬天勤民”御玺的最主要功能,我猜想是施用于各督抚入京朝觐天子、皇帝降旨之时。“勤民”二字,多针对地方官牧民勤政的要求,而“敬天”又指必须唯天子所命皇恩浩荡之意。皇上勉励大臣疆吏,降旨嘉慰褒奖,又有殷殷期望,谕旨黄绫上钤此御玺倒是正合其意。
记得在读研究生时图书馆里找到过一册薄薄的《交泰殿宝谱》,上有各种御玺钤式,但我年轻时不重视,以为既不是古玺印又不是明清名人印谱,没有篆刻艺术价值,所以不重视,粗略翻阅一过而已。今日讨论“敬天勤民”御玺,文献中查得在此玺钤蜕之侧,还注有“以饬觐吏”字样。惜乎当时粗心,现在再做这类学问,却不能回到四十年前,再重新仔细阅读《交泰殿宝谱》了。惜哉!
(责任编辑: 邵希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