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复制+粘贴”岂能长久?
原标题:乡村旅游:“复制+粘贴”岂能长久?
“开门一天,卖不出10碗面;关门一天,违约金得交好几百。我这店是开也难,不开也难……”在距离西安市区几十公里处的一个主打美食和关中民俗的乡村文旅小镇内,一位开面馆的老板有着自己的无奈。他搞不清楚,为何当初风风火火的生意说倒就倒了,自己的煎熬还要持续多久?
因为开发门槛低,在一些文旅小镇、民俗景区赚钱效应的影响下,近年来,在陕西关中地区,诸多村镇纷纷行动起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但对不少创业者来说,与期望撞个满怀的不是惊喜而是惊愕。从开业时的“车水马龙、宾客如云”,到如今的“门前冷落车马稀”,一些小镇在短短的一两年之内就消耗完了新鲜感带来的客流量。随着“喜新厌旧”的游客去向他处,小镇内只留下了空寂的街巷和经营者的轻声叹息。
是特色美食不再散发出舌尖上的吸引力了吗,是民俗文化让游客们审美疲劳了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能够肯定的是,通过“复制+粘贴”建立起来的民俗文旅小镇,因为特色不鲜明、缺乏核心竞争力,且不再以稀为贵,被愈加见过世面的旅游者抛弃也就不足为奇了。
“复制+粘贴”具有超强的可移植性,这也往往意味着在快速铺摊子、形成规模化的过程中,忽视了对本土独一无二文化资源的慢慢梳理和细心培育,甚至用来快钱的地毯式覆盖推进,碾压、戕害了当地特色文旅资源的开发。在发展和竞争中没有明确的定位,无法建立自己的特色品牌,一旦供大于求,这类“粘贴”出来的乡村旅游就不再吃香。
如何提升乡村旅游景区的核心竞争力呢?笔者认为,简单的复制不如深入提炼自身特色,要通过旅游资源、旅游线路与当地特色文化和民俗的融合,制定合理的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然后有计划、持续地推进当地文旅小镇的开发。在深挖传统民俗文化内核的过程中,要有效挖掘真正的民俗,并在内容上尽量多地展示植根于历史长河中的文脉赓续,展现其与当代生活的紧密关系;在形式上,要更好地利用现代科技,包括传媒力量等,通过传统内涵与当代审美的有机结合,让文旅小镇既有当地特色文化的硬支撑,又不失当代神韵。
文旅小镇建设、开发乡村旅游,绝不仅仅是有形的特色民居建筑+可视、可体验的民俗文化活动,它不应是为了旅游快速变现而单纯地调动文化来粉饰,更应是着眼于长期发展,对当地文旅资源的协同开发,对当地无形资产及品牌定位的挖掘和树立。
就在不久前,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建设工作的通知》,指出了乡村旅游重点村应具备的标准。其实,这些标准也是众多“迷茫”中的乡村文旅小镇,民俗景区的建设者、运营者应当看齐的方向。除明确指出乡村旅游开发要主题定位明确外,该通知从“传统文化保护较好”“结合本地文化和旅游资源条件,创造性地开发旅游产品”等多个方面对乡村旅游的文旅融合提出了要求,而这也正是一个地区乡村旅游持续绽放魅力的关键点。
作为乡村旅游景区,其经营状况的好坏,与地理交通、周边环境、运营能力等多种因素有关,但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无论如何都是极为重要的一条。对此,“复制+粘贴”只能让乡村旅游因缺乏本土文化的深度开发而变得浅显和空洞。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乡村旅游景区虽小,开发发展的大视野却不能丢。
(责任编辑: 邵希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