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引领全民阅读由浅入深
夏季的深圳,迎来了热度不亚于天气的读书盛会。在7月19日开幕的2019南国书香节暨首届深圳书展上,50位知名作家与文化学者将陆续登台,或品荐新书,或开展文化讲坛,与市民读者对话。利用知识分子深厚的学识修养和影响力引领阅读向更高层次发展,是深圳全民阅读模式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无论是从一开始“创业初级阶段”的知识积淀、文化积累,还是如今建设学习型社会,知识分子一直在发挥作用,近二十年来一直给予深圳这座城市发展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和文化滋养。
1、“医俗别无方,惟有读书是”
深圳与书的结缘由来已久。1996年,第七届全国书市在深圳举办,没想到在这座被称为“文化沙漠”的城市却上演了空前的火热场景。人们对知识的渴望,为整个城市文化品质的提升带来了契机——深圳市委市政府决定通过发展全民阅读的方式,稳步提高市民的素质。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阅读已经成了绝大部分深圳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而知识分子引导阅读,是深圳推广全民阅读当中的成功经验。”国务院参事、原深圳市委宣传部部长王京生告诉记者。
作为深圳读书月的创办者之一,他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仍然印象深刻:“虽然那时候深圳没有什么文化名人,但文化是可以流动的,仍然可以为我们所用。”于是,在2001年第二届读书月上,他们请来了饶宗颐、陈佳洱、牛憨笨、谢冕、余秋雨等知名学者担任深圳读书月组委会的特别顾问,对深圳的阅读进行指导。
此后的二十年间,金庸、二月河、莫言、毕飞宇、张抗抗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陆续到来,他们或登坛开讲,或推荐好书,或创意策划,成为深圳全民阅读的传播者、真诚的推广者。
“这些学者对深圳读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方向性和激励性的影响,他们的到来也使深圳的读书热情日益高涨。”王京生说,从初期的开启山林、筚路蓝缕,一直到今天把全民阅读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深圳率先进行阅读立法,知识界文化界和科技界的引领和支持都至关重要。
无论是好书评选,还是登台演讲,这些实际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传递了一种“以读书为荣”的价值观,让“以读书为乐”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以读书为用”成为成功的阶梯,让阅读丰富国民的精神世界和创造性。
正如王夫之所云:“医俗别无方,惟有读书是。”对阅读的广泛认同,成为这座城市创新发展的驱动力和人文基底。金庸曾评价道:“对一个城市的认同开始于,也着眼于对这个城市的文化认同,深圳,正在成为因读书而受人尊重的城市。”
2、“爱读书,也要会读书”
“读书活动一方面是非常个人的行为,另一方面知识性专业性极强,深圳推广阅读,除了政府要倡导,全社会要参与,企业来承办,还有一条是始终建立专家指导。”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尹昌龙认为,全民阅读不仅要让阅读变成很多人终身的生活习惯,爱读书,还要会读书,善读书,掌握整合这些知识的能力,这就要发挥专家作用帮助读者向上攀升。
据了解,目前全国每年大约有40万种出版物出版,当中也不乏许多流水线上粗制滥造的图书,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图书中选择优秀读物,同样需要知识分子的引领、高端行走。
“为此我们每年都评选年度十大好书和十大童书,请国内一批读书界的专家,反复筛选具有风向标含义的好书,通过‘读好书’来改变我们阅读的生态结构。”尹昌龙表示。
“当前黄金赌城出版业还面临着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如何释放好书的价值。”尹昌龙说,一方面出版发行商和零售商之间存在着非常巨大的剪刀差,出版社编辑大部分都具有硕士博士的学历背景,而到了下游的书店零售商,由于书店是微利行业,从业者文化层次不高,这就导致上游做了一批好书,到了下游却没人能懂如何向读者推荐。
“另一方面,每年出版社会出很多好书,但书店的面积有限,新书上架替代率很快,一本书才上市不到两个月就迅速地被覆盖,在我们的阅读视野中消失。”尹昌龙告诉记者,针对这一点,深圳创新开展了“讲书会”的活动,请三联、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等一批优秀出版社的总编、资深编辑来讲书,让好书被更多的人知道,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慢慢提升读者的眼光。
3、由浅入深需要知识界发挥重要作用
据了解,在深圳全民阅读的相关条例中,对专家指导和引领有着明确的规划和更高要求,包括邀请国内外学术界、新闻出版界知名专家学者参加,建立专业的咨询决策队伍,形成阅读推广智囊团,发挥专家学者组织策划、阅读指导、价值引领等方面的作用。
从2012年全国第一个阅读联合组织——深圳市阅读联合会成立以来,目前深圳已经发展有130多个阅读组织,包括很多文化精英和有情怀的知识分子,成为阅读的骨干力量和带头人。
如何让知识分子在阅读引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全民阅读的推广当中,比较缺乏的是职业书评人。公众需要知识分子来引领阅读,把书的信息让专业的理解转换成一种大众解读,再传递给读者,慢慢引领普通读者的眼光和格调越来越高。”尹昌龙建议,另一方面,知识分子在从事这份事业的时候,也要敢于担当,敢于坚持。不但需要有一流的眼光,也要具备公正的态度,同时还要有公共关怀和坚持。“读书不能带来政绩,不像抓GDP有看得见的成果,而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事业,不能有急功近利的价值追求,不怕寂寞不怕艰难,坚守这份‘高贵的坚持’。”
“阅读是我们走向复兴的一个基础工程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我希望有更多的科学家、大学教授,包括各方面的文艺工作者,从他们各自的专业领域或者高校走出来,推动系统性的、知识体系的阅读,从而形成一种教育文化,在文艺、科学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全民阅读之间形成一种水乳交融、相互激荡的关系,引领阅读事业走向一个更新的未来。”王京生说。
(本报记者 严圣禾 党文婷)
(责任编辑: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