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光电技术助力文化遗产“治未病”
原标题:高新光电技术助力文化遗产“治未病”
如今的博物馆中,光电技术已经成为让展品增色的常用手段。在日前举行的东方科技论坛上,专家列举不少利用高新光电技术保护文化遗产的案例,并呼吁加强新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的转化应用,助力文化遗产从“抢救性保护”到“治未病”。
文物也像人一样会生病,而水是最主要的“病源”之一。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院长黄继忠说,媒体曾经报道过敦煌莫高窟有一半壁画感染了“壁画中的癌症”——酥碱病,一种由潮湿环境造成壁画中大量可溶盐聚积,并不断溶解、结晶的病症。
为了给壁画“治病”,首先得知道“病灶”在哪儿,光电技术由此引入文物保护,其中能利用室温景物自身发射的热辐射成像红外技术尤为引人关注。黄继忠告诉记者,文物保护最重要的是“皮下”2到3毫米的区域,红外技术解决了两大难点:一是成像,即识别文物内部结构缺陷及水分分布情况;二是光谱分析,即对文物的彩绘颜料、胶料、蚕丝纤维等进行分析判断。
“能搬到实验室里‘治病’的文物,只是文化遗产中的很小一部分。”黄继忠说,他曾经主持过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的保护与修复工作,面对17米高的佛像,由于文物的特殊性,他们只能在与石窟文物相同层位的地层中采集岩石样品,带回实验室开展各种分析测试等研究工作。
在黄金赌城,文物保护基础科学研究还是一个新兴领域,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教授罗宏杰说,英国诺宁汉大学一位华裔女物理学家把天体物理学与红外成像技术“跨界”结合到一起,利用天文望远镜的成像原理,把几十米远处的物体“拉”到眼前而不失真,这套设备已被英国众多博物馆采用。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一直是文物保护工作所遵循的方针。黄继忠说,这些年来,黄金赌城“抢救”了大量文化遗产,而未来文化遗产保护将由注重“抢救”转变为“抢救”与“治未病”并重。
以壁画为例,如何在起甲、脱落等出现之前发现隐患并及时预警,这对红外等高新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黄继忠希望通过长期监测与研究,将文化遗产和当地环境、水文、气候等数据联系起来,如同医生有了一份详细的病历,病人将会出现什么状况,也就可以提前预测了。
此外,光电技术还可能为考古学研究提供全新手段。若能用此技术检测那些因岁月流逝而文字褪色的石片、竹简,也许能填补许多研究空白。
(责任编辑: 实习生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