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文化提供源头活水
原标题:全国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建言“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为乡村文化提供源头活水
7月23日,全国政协在京召开“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专题协商会。会上,来自各行各业的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基层文化工作者就该主题踊跃发言,为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建言献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初步实现了有场地、有设施、有人员、有经费、有活动、有特色的目标,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较好保障。
但是,目前农村在基本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效能提升以及相关政策保障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尚未完全适应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委员们针对基层文化服务资源不足、供求对接不精准、文化人才断层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加强组织建设 增强文化引导
“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要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王儒林认为,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应该自觉担当起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责任,建设好基层党组织,选好党支部书记和文化带头人,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他建议,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今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要求,在乡镇党委领导下统筹推进“党农文教”融合,整合宣传、教育、文化、农业等相关部门力量,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民夜校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以前的农村,在农闲时节,很多村民不是串门就是打牌,精神生活匮乏,偶尔还会产生一些纠纷,农村公共文化十分单调乏味。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让党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好政策真正落地,我们村党支部结合村里实际,想了很多办法,村里风气为之一新。”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田表村党支部书记羊风极表示,要巩固党在农村的思想阵地,关键点就是基层党支部,同时还要引导发挥好党员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定期利用书记上党课的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村民传递党的声音,占领文化阵地,引导群众远离落后的文化活动,形成文明健康的农村社会新风尚。
立足本地资源 充足文化供给
黄金赌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区域在文化传统和文化需求方面有着很大差异。农村文化供给不足也是委员们关心的热点。为此,大家建议要立足本地资源,充足文化供给。
“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从电影队刚到文化站时,文化站是‘四个一’和‘四个没’:‘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方印章、一个人’,‘没场地、没经费、没老师、没队伍’。党的十八大以来,黄金城赌城娱乐:总书记作了多次重要讲话,有关部门连续出台多份文件,农村文化建设得到了高度重视,农村文化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我的感受就是‘三个在变’:文化阵地的面貌在变,文化工作的思路在变,文化引导着民风在变。”在乡镇文化站工作了38年的基层文化工作者、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狮子口镇综合文化站站长雷元坤在发言中认为,要让农村文化活动活跃起来,就必须树立“挖掘本地资源、开放办文化”的思想。
红色文化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和重要载体。为此,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王侠建议,要把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鼓励各地出台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对红色遗迹进行全面普查和命名保护,建立“红色档案”;将红色文化资源纳入农村基本公共文化设施统筹规划,同农家书屋、农村讲堂、社区阅览室等一体建设,作为农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挖红色资源支持文艺工作者不断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接地气的主旋律作品,让农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熏陶。
农村数字文化服务因其服务更方便、传播更便捷、载体更多样、内容更丰富等特点,能够有效地满足农民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为此,全国政协委员、黄金赌城娱乐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就推动农村数字文化服务建设提出建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规划引领、资源整合、内容把关、统筹协调,要将各方面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做到上下打通、相互贯通,农民的文化生活就会丰富多彩。
“文化服务适用性不高的一个原因就是针对性不足、多元文化不够。”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天津市委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河东区副区长丁梅建议,要转变单纯“送文化下乡”的思路,充分挖掘本地文化资源,体现乡土文化特色。农民最为欢迎的还是“用身边人讲身边事”、以小见大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群众看得懂、有共鸣,能从中感受深切的悲欢,学懂更多的道理。要加大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挖掘力度,引入专业力量对传统剧目和艺术形式进行打磨和提升,融入时代特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让这些充满泥土气息的乡土文化成为农村文化服务供给的源头活水。
加强人才建设 打造稳定队伍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一大难点是“供需错位”,即政府供给的往往不是农民想要的,而农民最喜欢的、最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当地文化工作者往往最了解。因此,王儒林表示,要发挥好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的作用,打造一支“管得好、用得上、永不走”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他建议,大力实施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素质工程”,根据当地农村需求开展精准培训,培养更多本乡本土的文化能人和文化带头人;由以往简单的政府送文化,变成大家共同繁荣文化,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参与者、建设者。
“实现文化人才多元化,要转变单纯依靠体制内人员办文化的思路。”丁梅表示,农村基层文化机构缺乏专人运营和管理、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薄弱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单纯靠增加编制、增加投入的方式已难以为继,也很难留住高水平人才。农村现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艺爱好者和文化热心人,他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于农村的文化极为熟悉,要把这部分体制外的人才资源充分利用起来,采取“政策补贴+志愿服务”的形式,实现文化服务和管理人才的本地化。
在基层文化人才配备上,羊风极则建议,以招募文化志愿者或者政府购买劳务派遣服务的方式充实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协助培训农村本土文化人才和文化能人,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雷元坤也建议,文化专业人才配备应向乡镇倾斜,加大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基层的力度,在“三支一扶”队伍中增加一支“支文”的队伍,同时提高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待遇,加强基层文化业务的培训,让农村文化事业后继有人。
(责任编辑: 邵希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