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书店的“变”与“不变”
原标题:办书店的“变”与“不变”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校园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各高校应至少有一所图书经营品种、规模与本校特点相适应的校园实体书店,没有的应尽快补建,基本形成全国高校校园实体书店的发展与全社会实体书店的总体布局、服务功能相匹配。消息一出,受到学生和阅读爱好者的欢迎,其中强调“鼓励社会企业、社会资本进校开办实体书店”,也让不少身为海归的书店经营者感到振奋。
在探索实体书店长久生存之道方面,海归书店经营者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尝试多元经营转型,将聚会休闲属性融入书店,打磨新的服务形态;另一种是担心商业行为过多可能会影响书店阅读为本的文化内核,因此“以不变应万变”;第三种的步子迈得更大,已不满足于“咖啡+书本”的轻转型,而是进一步试水推出文创衍生品,将书店打造成阅读研讨交流的综合文化地标。
这三种探索各有利弊。事实上,文化场域转型中“度”的把握并非易事。“不变”,可能导致经营困难;若商业元素过多,书店“喧嚣”,读者前来“留念”“打卡”的意图甚至大于读书本身,书本变成了合影中的背景墙,匆匆拾起又轻轻放下,这恐怕不是店主愿意看到的。不过,创业首先得“活下去”,因此也不必设置太多条条框框,限制自身发展。
有的海归书店经营者坚持自己的价值取向,认为纸质图书的阅读体验不可撼动、无法替代,引入数字阅读可能会打破书店一以贯之的传统。话虽如此,但在笔者看来,如今的阅读介质形态已的的确确发生了变化,读书也不必拘泥于形式,悟透内容、吸取其中营养才是关键。毋庸讳言,纸质书籍的地位永远无法取代,但纸质图书阅读和电子书阅读并没有针锋相对的矛盾,而拥抱数字化、智能化阅读的确是拓宽实体书店发展的路径之一,本无伤大雅,何不试试看?
守住实体书店,也不只是政府和书店经营者的事。对读者来说,要想留住这一方能安心读两页书的天地,做到一点就够了——多去实体书店走一走,若觉得书本有趣,不忍释卷,便拿去前台付款吧。
(责任编辑: 邵希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