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非遗传承为他们打开一扇窗

2019年08月16日 09:36    来源:贵州日报   

  在贵州美术馆,持续到8月底的2019年黄金赌城娱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贵州少数民族刺绣技艺普及培训班”和“刺绣技艺拓展创新应用研修班”成果汇报展吸引了不少观众。

  展厅里,一件件时尚的刺绣作品,让人目不暇接,创意服饰,刺绣灯罩、丝巾、扇面,素雅茶席、多功能靠枕,还有精美刺绣的提包、首饰、装饰画等,这些既民族又时尚的展品,是贵州民族大学今年非遗研培的教学成果,是贵州省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50名残障学生和20名全国筛选出的优秀刺绣从业人员的学习成果。观众不仅赞叹这些成果精巧的创意和制作,更惊叹于残障学生做出这些作品异于常人的努力。

  这次展览的成功举办,是2019年度国家非遗研培计划在贵州民族大学实施的两个培训项目取得圆满成功的成果展示,也是我省对特殊人群进行非遗传承的首次培训。

  非遗传承走进特殊群体

  黄金赌城娱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是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的项目。今年,贵州民族大学获得该研培计划的“贵州少数民族刺绣技艺普及培训班”和“刺绣技艺拓展创新应用研修班”培训项目,由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贵州民族大学承办,并开展相关培训工作。

  今年,贵州民族大学把“贵州少数民族刺绣技艺普及培训班”的培训首次投向特殊人群,申请为贵州省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50名残障学生开展刺绣技艺培训,这是我省非遗项目传承与残障人士扶贫相结合的尝试,也是今年研培项目的亮点。

  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民族民间美术系主任陈梅一直致力于贵州非遗传承与现代生活的结合,作为此项目的负责人,她介绍说,这次采取整建制地对贵州省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50名残障学生进行刺绣技艺普及培训,是在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非遗研培计划的要求指导下,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覆盖更多非遗门类,惠及更多传承人群,推动非遗的当代实践,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

  本次培训时间为期一月,从7月1日至30日,50名来自贵州省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不同专业的残障学生接受培训。其中,不仅有《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述》《贵州工艺美术概论》《刺绣技法学习》等理论课程,还结合艺术考察、实践技能训练、综合创作、成果展示等方式进行,加深参与培训的人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理解。

  打开人生另一扇窗

  贵州省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专门教育培养残障学员掌握基本技能的职业技术学校。该校参加此次非遗培训的学生几乎都是聋哑或肢体残障,给这次培训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为确保培训工作的实效,陈梅带领培训团队分成五个小组,每个组有一名带队老师,负责协助10名学生的技能培训和辅导学习。

  杜碧君是E组的助教老师,她的组有10名学生,有4名有肢体残障,另外6名是聋哑学生,最大的困难就是和聋哑学生的交流,虽然职校有手语老师配合协助,但每次授课后都要反复多次为他们辅导学习,他们要比常人花费更多的时间,也比常人更勤奋和感恩。一位叫朱天亿的学员,由于腿脚行动不便,每天都要提前一个多小时从寝室出发到教室,为了多学一些知识,有时中午都不离开教室,老师和同学都一起帮助他学习和生活。

  在成果展上,陈列的刺绣茶席套件和刺绣门帘,是由助教龙样风带领B组的10位同学共同完成的。她说,这组也是残障学员多,他们就采取了分工合作的方法,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他们的作品运用了滚针、定线绣、刺子绣等多种技法,既让他们练习了刺绣技艺的基本技法,也在他们能力范围内完成了作品,同时也引导他们把刺绣工艺运用到现代生活中。刘红是聋哑学员,原来从没有动过针线,通过这次学习,认真刻苦的她掌握了10多种针法,刺绣速度也是小组最快的。

  赵祥龙是一位双手有严重烧伤残障的同学。13岁时,一场大火将赵祥龙的双手、前胸、脸部严重烧伤,留下了深深的疤痕,右手的五个手指粘连一起,只能小范围活动,左手也只能小幅度的活动。赵祥龙进入特校学习农业种植,这次听说暑假有刺绣培训,他当即报名。助教老师王朝芳说,赵祥龙双手有残障,用嘴帮助穿针和刺绣,看着都让人心疼,但他又那么阳光和热心,还经常主动帮助其他同学。赵祥龙说:“不是这次来学习,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还能够做刺绣。”

  国培基地助推精准扶贫

  2016年,贵州民族大学被贵州省文化厅批准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基地。2017年获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基地。3年共进行了6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涉及剪纸、蜡染、扎染、土陶、民族服饰等非遗门类。贵州民族大学成为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批准的“非遗传承人群国培基地”以来,一直致力于传承非遗技艺、传播工匠精神,倡导践行扶残助残的社会公益理念。并通过搭建跨领域和高水平的交流学习平台,邀请一批非遗专家和大师指导工作,逐渐形成以“知文化、懂艺术、会手艺、有审美、爱生活”为宗旨的非遗传承人群培训模式。4年来,贵州民族大学共培训非遗学员330名,培育出张薇薇、张晓慧、杨胜娇等一大批文化产业创业能手和非遗传播使者。

  张婧是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民族民间美术系教师,负责这次非遗研培计划“刺绣技艺拓展创新应用研修班”的项目实施。她告诉记者,研修班20名学员均为来自全国刺绣行业从业人员,通过培训,希望她们成为行业领军人才,带动当地刺绣行业的创新发展,用非遗培训助推贵州扶贫攻坚。

  学员吴江丽是来自黔东南从江县的刺绣创业者,她毕业于贵州民族大学产品设计专业,在黔东南老家从事刺绣行业。此次学习让她对民族工艺的理论和技艺更精进了,而且能和全国的同行一起学习交流,让她对民族刺绣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也对家乡的民间工艺有了更多的自信,最庆幸能在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同时,能改变家乡的贫穷。

  而专门针对残障学生的“贵州少数民族刺绣技艺普及培训班”,将非遗项目传承与特殊人群的扶贫工作有机结合,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不仅有利于非遗技艺的普及与传播,而且也是推动残疾人脱贫和就业创业的探索。

  贵州省残联副理事长龙月祥认为,残障人士需要一个能够自立自强的社会环境,而掌握一门技艺便是他们自立自强的起点。贵州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贫困残疾人是脱贫攻坚战的重点和难点群体,结合残疾人自身情况进行非遗的技能培训,从根本上解决残疾人就业自立问题,实现精准扶贫和技能扶贫。观看培训成果展后,龙月祥感叹:“成果充分展示了残疾学员刻苦坚韧、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体现了传承非遗技艺的工匠精神、倡导扶残助残的社会公益理念。”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非遗传承为他们打开一扇窗

2019-08-16 09:36 来源:贵州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