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不可急 作品传世靠“匠心”
文学创作切不可急躁,应像工匠一样,有一颗打造传世之作的“匠心”。
今年暑假,国产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一骑走红,仅上映6天票房就突破12亿元,远远超过了同期上映的美国动画大片《狮子王》20天总票房的成绩,成为近年来国产动漫电影的一个高峰。
国产动漫电影一直受人诟病,为什么这部影片却得到广泛好评呢?这是因为该部电影从诞生之初便确立了精品意识,认真打磨、精雕细琢的结果。该片剧本打磨了2年多时间,制作花了3年多时间,60多家团队、1600多位制作人员参与……仅“江山社稷图中四个人抢笔”的草图就做了2个月,因为对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该片最终获得了巨大成功。此前,国产动漫影片《大鱼海棠》制作了10年,《大圣归来》制作了七八年时间,因为慢工出了细活,这些动漫电影都获得了观众认可。
8月16日揭晓的第十届茅盾文学奖,5部获奖作品都是历经多年的匠心之作。《应物兄》写了13年,《北上》经过了20多年的文学积累与准备,《牵风记》更是经过了长达50多年的反复酝酿、写作与重构。正是这种“慢工”才出了“细活”,受到评委和读者的认同。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过去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的闲适生活,已一去不复返。凡事图快,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新常态,反映在文艺创作上,就是“快餐文化”大行其道。“快餐文化”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则是没有营养的垃圾食品,一阵风吹过,便会“雨打风吹花落去”。
文学是培根铸魂的事业,是育人化人的事业,是穿透人心的东西,耍不得半点花枪,更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潜心静气,用“十年磨一剑”的匠心来打磨。急不得,快不得,赶不得,必须发扬“两句三年得”“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雕琢精神,千淘万漉、千锤百炼,方能成就精品力作。
近年来,为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都要弘扬“工匠精神”,要求广大企业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提倡“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执着精神,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最终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美国当代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说,“工匠精神就是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好好工作的欲望”。“工匠精神”本质就是脚踏实地,精工细做,力求完美。说到底,无非是“认真”二字。德国的工业产品为什么享誉世界?就与德国崇尚“工匠精神”有关。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直至1880年才由德国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时长达600多年,因为“慢工细活”,才被誉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日本很多企业在品牌培育、产品打造上,不是忙于上市圈钱、忙于做大做全,而是精工慢活,专注技术和产品的精益求精,使很多企业都成为百年老店,有3100多家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居全球之首。
工业产品制造如此,文学创作同理。要改变当下文学有“高原”无“高峰”的现状,必须提倡“文学工匠精神”,在思想艺术上精雕细琢,在布局谋篇上精细刻画,在文字语言上精深提炼,把每一篇作品都当成宝玉进行研磨,反复修改,炼意炼句炼词炼字,力臻完美,方对得起读者,方对得起“文以载道”的神圣使命。
俗话说,一口吃不了胖子。文学创作切不可急躁,应像工匠一样,要具有一颗打造传世之作的“匠心”,每次写出初稿后,都要静静地坐下来,细细地打磨取舍,至少要做到“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也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文学作品来。(涂玉国)
(责任编辑: 李冬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