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尊严的反思
将一个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话题,成功抛给千万数量级的观众并引起广泛共鸣,即便存在结尾偏弱、人物逻辑不够清晰等问题,《少年的你》依然称得上是一部成功的商业影片。形式层面,大量近景和特写镜头的运用、节奏感一流的剪辑、男女主角意外出色的表演,营造出情绪饱满的电影氛围;内容层面——更值得反思的部分,创作者在校园霸凌这个沉重的主题之上,深入探讨了一个基本人性问题:尊严。
陈念将尊严系于高考。债台高筑、无处容身,高考是她和母亲唯一的出路。经由高考可以获得尊严是她的信念,所以她最初和大多数人一样,选择沉默。成为新一轮的霸凌对象后,她反抗了。但世界没有保护她,依然试图粉饰太平,于是她只能寻求小北的保护。不幸的是,恶念终有机可乘,隐忍换来的是尊严被加倍无情地践踏。高考在即,未来的尊严或可期,可仿佛已经熬不到那一天的到来。少年要如何选择?
整部影片的爆点(之于观众)或曰难点(之于创作者),是陈念对霸凌者魏莱那一推。常理来说,那一推是很难成立的,当时没有暴力并不需要反抗,但是陈念却推了。影片成功之处,就在于用扎实的人物塑造和前因铺陈,最终让那一推在情感上、甚至道德上都能成立。依然可以用尊严去理解:陈念放弃了之前所坚持的那一种尊严,而选择了另一种尊严。霸凌者视他人生命为儿戏的极致冷酷,触及了她已经低到尘埃的底线。在那一刹那,她自己个人的尊严让位于她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的尊严。故而那一推不是反抗,而是一种对人之基本尊严的终极捍卫。的确,从极端隐忍到愤怒中过失杀人,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然而,逻辑上与杀人行为看似相悖的强烈道德性和正义感,才是让观众热泪盈眶的缘由。一个人物能站住脚、能打动人,永远不是因为她做了什么,而是行为背后的人性特质,是极端情况下的人性选择。
尊严之于小北,原本是无物,直到他遇到陈念。陈念打动小北的,是她所拥有的坚忍自尊,是世界负了她、她却依然想要保护世界的无畏气质。于是,一个本不知尊严为何物的小混混,经由对陈念的爱,找到了尊严。女警质疑没人会为了别人顶上强奸和杀人的罪名,警察郑易一语道破:“我们不会,但他们是少年。”小北毫不犹豫地相信陈念所相信的,毫不迟疑地保护他所相信的陈念,这并不是成人世界的爱。小北的爱,是你问我一句“疼吗”,我就可以为你赴汤蹈火;是我可以把自己全然烧尽,如果有机会成就一个凤凰涅槃的你。这不是理性的爱,但却是世界上唯一可以真正打动人的爱。“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尊严是什么?清楚地知道,我在为一个经由自己选择的高贵价值而付出,甘愿牺牲、无怨无悔,还有什么比这更有尊严?
《少年的你》是两个世界的对抗:为了尊严奋力抗争的少年世界、对待尊严暧昧游移的成人世界。第一个世界是孤独的,只有陈念和小北属于这个世界,警察郑易试图加入;而其他的所有人,包括旁观的学生都属于后一个世界。有影评人说,关于高考,这部影片拍得最接地气、最逼真。高考的高压之下,影片中老师和学生心照不宣默守着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集体冷漠——学友坠楼,众同侪拿出手机拍照围观发朋友圈;集体懦弱——没有人肯站出来指证霸凌者,甚至以高考之名为自己的懦弱辩护。
学校坚信维护一个最有利于高考的环境可以换取学校的尊严,然而,最后那一张张录取通知书的姓名栏却写着:沉默的大多数。而那一块块握在普通人手里的手机屏幕,乃是在为恶背书。试问,学校的尊严何在?教育的尊严何在?如果没有警察郑易这个角色,影片中的成人世界就是一个斯文扫地、尊严缺失的世界。最后这两个世界的妥协,站在电影社会意义的角度,我完全同意。只是站在电影艺术本身的角度,这个结局力度不够,就好像是坐了两个多小时的过山车,最后突然变成了公园里风轻云淡的小火车。
少年的你,不是指未满18岁,或是未经历过高考的你。少年的你,是选择与沉默的大多数彻底决裂的你,是奋不顾身为爱牺牲的你,是人格上干干净净、没有一丝灰尘的你。这是陈念和小北这两个少年显得那么弥足珍贵的原因,也是为什么我们每一天都在兢兢业业地把自己变成和别人一样的“成人”,偏又要跑到电影院为这样的“少年”而流泪的原因。让少年们保有尊严,让他们拥有“Better Days(该片英文名,译为:更好的明天)”,成人世界的尊严至少应该包括这一项。
(责任编辑: 郭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