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乡村成为“打卡点” 沿线村民吃上“旅游饭”
2019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花溪区名列其中;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花溪区旅游纪录再次刷新,接待游客240.6万人次,同比增长26.5%,旅游收入116830.9万元,同比增长35%;今年10月,花溪区入选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
近年来,作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花溪区以建成全国山地旅游目的地、全省旅游集散地和贵州省“会客厅”、打造世界旅游名城的核心区为目标,对境内景区景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实施升级改造,并通过推进大数据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纵深推进全域旅游建设,旅游管理服务水平逐年提升,助力救济高质量发展。
乡村面貌“靓”起来
金秋时节,花溪区高坡乡金色的梯田、整洁的农舍、幽深的峡谷,以及独具特色的扰绕露营基地犹如一幅优美的乡村风景画,吸引了众多游人。
有着独特“颜值”的高坡乡平均海拔1500米,这里不仅有喀斯特溶岩地形,而且有保存完好的古老民族风情。近年来,在花溪区的全力打造下,高坡乡和周边区域的“颜值”和魅力越来越高。
自2016年2月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以来,花溪区利用辖区生态、文化、区位等优势,按照“景城一体、产城联动、文旅融合、休闲度假”的发展思路,在提升全域供给和产业融合上下功夫,不断加快旅游开发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健全文旅宣传体系等,积极推动农旅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提高乡村旅游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2017年,花溪区依托青岩——黔陶——高坡沿线良好的生态优势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集中打造集山地旅游、梯田观光、休闲度假、特色民俗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带“溪南十锦”,构建了以5A级景区青岩古镇为核心,以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至高坡乡的风景廊道为黄金旅游轴,辐射带动茶文化、山地运动、农耕体验、文化创意4个旅游产业发展组团,形成了“一核一轴四组团”的全域旅游格局。
随着“溪南十锦”乡村旅游示范带的推进建设,各具特色的功能休闲度假景点,无论从“颜值”还是“品质”都在发生可喜变化。
“多年以前,上高坡的路全是些泥巴和石头,想拖点东西到外面得靠人挑马驮走上好几个小时。现在进村路变成了柏油路,开车只需40分钟左右便到花溪中心城区。”已在高坡乡生活了50多年的罗万府亲眼见证了家乡的巨变。
近年来,花溪区不断优化路网结构,纵横相连的花冠路、甲秀南路、田园路、孟溪路、花石路、天河潭大道、青黔高速沿线、贵阳南环高速、花安高速等为花溪的全域旅游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乡村旅游“旺”起来
乡村面貌“靓”起来以后,便捷的交通让乡村旅游的游客量骤增,“乡村旅游示范带”沿线的村民纷纷吃上了“生态饭”“旅游饭”。
“周末只要天气好,我家门口这条路上的车子就会停得满满当当的。我们摆个小摊卖点土特产和小吃,一天能收入好几百元。”高坡村村民杨明慧说。
自从高坡村变成景点后,享受到“旅游红利”的还有村民罗继全,他的农家乐在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就收入2万多元。
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花溪区正紧锣密鼓地融合打造高品质景区和跨界旅游产品,深入推进“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了山王庙“农夫果园”、达夯果园等都市农业观光园,以及黔陶乡、久安乡茶旅融合示范园区等。
如今,经过高标准打造的“溪南十锦”,不仅让青岩镇、黔陶乡、高坡乡沿线10个村完成了美丽乡村升级改造,还让农业观光等“旅游+农业”成为农村发展新模式。
旅游互动“活”起来
今年国庆节前夕,青岩镇龙井村举办了“布依吃新节”,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与当地布依族村民一起割稻谷、吃新米、扎稻草堆、对唱山歌,在稻花香里话丰收。
近年来,作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花溪区不断推进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发展,全方位提升“花溪游”体验。
在大数据旅游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中,花溪区将涉旅数据采集从青岩古镇、天河潭、湿地公园三大核心景区扩大到青岩镇龙井村、板桥艺术村、高坡乡扰绕村等;通过全域旅游网、微信公众号、全域旅游智慧导览、全域智慧旅游DT云平台等线上平台,发布各类旅游资源、产品和服务信息,实现目的地与游客间信息互通;通过全域旅游智慧导览平台采集展示全区237个涉旅点,实现了对A级景区、乡村旅游点、星级(精品)酒店、特色餐饮、历史人文、旅游功能区等的语音导览、导航、在线预订等服务功能,增强了游客的体验感。
今年国庆节期间,花溪区各景区景点都围绕美景衍生出了新的旅游内容:在青岩古镇推出的大型古筝演奏会上,来自婵鸣筝坊和贵州筝鸣堂的70位小朋友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听觉盛宴;高坡扰绕露营基地推出了民俗演出、室内古筝演奏活动……
“花繁似锦一目全,溪流汩汩润全域,最佳融合是文旅,美景天成最宜游。”这是网友陈思余以“花溪最美”所作的藏头诗,以此表达畅游花溪后的感受。
(责任编辑: 魏金金 )